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当语文遇到人工智能——“我”何以无法被替代

2025-09-23 来源:网络

  【杏坛覃思】

  作者:连中国(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AI“遇到”语文是必然的事情,讨论AI如何赋能语文教学也成为学界热点。语文教学就是在一个个起起伏伏的“热点”中,一路走来。

  如何对待AI,是对人类情商智商的考验

  若论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帮助师生不断认识自我、建构自我、丰富自我、探索自我。人工智能无疑是强大的,仅就写作而言,它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数据检索与整合,还能快速写出逻辑清晰且颇有文采的文章。AI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我”何以无法被AI所替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更内在、更真挚的对“自我”的理解与建构,才能作出真正有意义的回答。

  AI来了,作为智能体的“他”,在看我们怎样对待“他”。我们对“他”的态度及做法,本身就是对人类情商智商的一场考验。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人类总会遇见强大的“对手”。正是在与这些“对手”的较量中,人类才获得了诸多了不起的突破与前行。

  当我们或自觉或被动地与AI相遇的时候,是通过用一用AI来显示我们的不落伍与高明,还是在对“他”不断了解的过程中,保持善意的距离,保持我们的思考,坚守独立性,以及对内在清醒的理解与认知?在与AI相处的过程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并发展我们作为“人”自身的独特价值,在不断探索中确认:我们在哪些方面不可以且不愿意被AI所替代。这样,我们才可能与强大的AI建立一种长久、稳定、美好、互相促进的关系。

  怎样的读写,是AI无法替代的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建设“人”、发展“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当你进入文字之中,你内在的生命经历充分地参与到阅读的体验与创造过程中,这样的阅读会让你与作品产生“个性化”的生命关系。这个时候,你的阅读,AI便无法替代。因为AI再强大,也是机器,“他”没有活过,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独特的生命经历与体验。而你是人,你活生生地存在着,有欢乐、有悲痛,有欣喜、有困顿……你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内在的生命经历与体验。当你不能被别人所替代时,AI自然也就不能把你替代。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话让某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赏析,其核心意思是:“(此一句)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运用‘通感’手法的经典范例,短短一句便将感官体验、意境营造与情感暗流熔铸一体,值得细品其妙。”然后从修辞、意境、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体字数千字以上,可谓详尽。然而,若照搬上述内容运用在课堂上,却会是一节沉闷寡淡且效能不大的语文课。

  再从写作的角度看,优质独特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贮存在我们内在的生命体验里。朱自清的这段话从嗅觉而至听觉,二者表面上似乎不好关联(所以,我们郑重地给这种修辞起了一个名字曰:通感),但对一个有着内在丰富生命体验的人而言,联通二者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个人内在而真实的生命经历建立得越丰富、越宽广、越扎实,一个人就会被构建得越完整、越饱满、越充分。一节课,要让生命不慌不忙地安顿下来,让师生的改变发生在“进入”且“安享”的过程中。来自大数据整合的AI,虽然高效、强大,但缺乏一个人坚实的步履,也缺乏一个人因步履坚实产生的敏锐与丰富、幸福与快乐。

  AI是工具,更可能是朋友

  能够使用AI,并不意味着我们和AI之间形成了“人机协同”的良性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对视、思考、比量、斟酌,进而合理地把握彼此。

  AI是工具,未来更可能是人类的朋友,但朋友之间,是需要良性竞争的。未来社会,如何让AI感觉到在我们人类身上永远有“他”无法超越的部分呢?

  这就牵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与AI相遇,牵涉到怎样的语文学习是AI所不能替代的。我们与AI相遇,因为有了强大AI的充分帮助,进而变得更博大、更温暖、更辽阔、更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人类,也一定会把未来的AI引导到一个更丰富、更辽阔、更温暖、更壮丽的境界。因为,好朋友是携手而行的。人类自身发展的程度决定着AI未来的走向,人类决定AI的性格与命运——人怎样,AI就怎样。

  让人更像“人”,是AI到来之后,时代留给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促成师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索与理解,是语文这个学科重要的使命。

  任何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帮助人类摆脱“劳作中”的某些不必要的羁绊。阅读与写作中常常有一部分属于此类劳作,那就让AI去做,我们不必和AI“抢功”,这就犹如我们不必与汽车比载重及速度一样。但对语文教学而言,更具意义的,是人类与自我灵魂的自在相处——这个层面的读写,人类是不愿意让AI去做的,当然,AI也做不了。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一线探索】  作者:吴晓玲(山东师范大学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我刚刚在辅导员岗位度过了第19个教师节。每个教师节,我都会重新审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m

2025-09-23

  【杏坛覃思】  作者:连中国(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AI“遇到”语文是必然的事情,讨论

2025-09-23

  【光明论坛】  作者:陈曦(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推出的“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系列报道持续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报道以独特视角勾勒出青年与

2025-09-23

  【光明时评】  作者:陈瑶(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为解决“托育难&rdq

2025-09-23

  日前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推出首批111场特色服务活动,包括72场面向先进制造、医疗卫生、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不同行业,以及

2025-09-23

  每到开学季,学校的“发型令”总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边是管理者眼中端正学风的重要抓手,一边是对学生个性表达的关切。围绕头发长短的争论,看似

2025-09-18

  手持巡检记录本,小钢紧随污水处理厂师傅检查设备运行。“我的大学专业是环境工程,上手快一些。”他蹲在生化池边,用专用仪器检测,及时标注数据。  小钢是广西师

2025-09-18

  打开科学教育的想象空间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但科学教

2025-09-18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房产 | 公益 | 时尚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环保 | 法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运营单位:北京竣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泥洼北路6号院9号楼二层203-1520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51227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Copyright © 2025-2030 中国城乡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电话:40001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