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靖县:烽火台修复,重现历史风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甘肃省永靖县西河镇的司家岭上,一座历经近600年风雨的明代烽火台——塌崖烽火台,正迎来新生。这座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军事遗存,近日启动保护性修复工程,旨在拂去岁月尘埃,重现其历史风貌,为研究明代西北边疆防御体系提供宝贵的实物见证。
烽火台本体呈正四棱实心,残高仍有6米,底部边长近10米,为典型的夯土版筑结构,夯层清晰可见,厚度约18厘米。更难得的是,烽火台四周还保留着近乎完整的障墙遗迹,形成一个边长约28米的方形防御院落,南墙上清晰可见当年官兵进出的门道。
根据明嘉靖本《河州志》明确记载,这座烽火台应修建于明英宗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当时,为强化河州的边防,明朝政府沿着驿道和黄河沿岸修筑了大量堡寨和烽燧。塌崖烽火台正是这一庞大军事预警网络中的关键一环,每处烽燧常驻5名官兵,日夜守望,传递军情。
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文保中心工程师芝世玉介绍:“塌崖烽火台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完整性。它的本体结构、障墙、壕沟体系都清晰可辨,这在同类遗址中是比较难得的。其次,它的时代明确,是明代河州防御体系西向延伸的重要节点。”
据了解,此次修复工程将重点对烽火台本体因自然风化造成的坍塌、裂缝进行加固,清理障墙内的淤土和杂物,同时对周边壕沟进行必要的疏通和保护性展示。专家强调,修复并非重建,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沧桑感和真实性。
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文保中心工程师 芝世玉 这次对遗址抢险加固主要是通过夯筑支顶,裂隙注浆、嵌补回填等多种施工工艺方法,使得塌崖烽火台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
这座古老的烽火台,曾见证了金戈铁马,传递过狼烟警讯。如今,它正从沉睡中被唤醒。修复完成后的塌崖烽火台,不仅将成为永靖县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更将作为连接古今的纽带,向世人无声诉说着那段关于守望与边关的厚重历史。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15
2025-07-15
2025-07-15
2025-07-11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