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崇信县:黄土窑洞焕新生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深挖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牛产业,让沉寂的旧窑洞焕发新活力,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发展路子。
来到黄寨镇屈家洼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绿树掩映中4孔旧窑洞隐约可见。
“这是革命老前辈张成甲的故居。”黄寨镇退休干部闫存福介绍说,“张成甲是崇信境内发展的第一名中共党员。”
屈家洼村位于崇信县黄寨镇老爷山一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嵌落于黄土地上一孔孔窑洞为革命先辈们提供了栖息之所。
“1940年2月,李义祥、邓吉成介绍黄寨镇来家湾农民张成甲入党。”今年78岁的屈家洼村村民马清帮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提起先辈英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艰苦岁月,老马潸然泪下。
“这些窑洞与一般窑洞不同,窑与窑之间相互联通。每孔窑洞都凿有通往沟底的暗道,在沟底悬崖峭壁上挖有‘窨子窑’。”老马介绍说,如遇不利形势,张成甲等人便迅速转入“窨子窑”内开展地下工作。“窨子窑”上面挖有“高窑”,平时用于存贮粮食、推磨,存放对付敌人的石块杂物。
据马清帮介绍,当年张成甲依据李义祥的指示,在三年中发展党员9名,于1943年7月在黄寨镇屈家洼村来家湾成立了崇信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党支部的建立,为积极发展壮大党组织、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和平解放崇信做出了巨大贡献。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945年底,崇信县发展党员30名,先后建立了来家湾、黄寨、马寨3个党支部。到1949年7月崇信解放时,全县建立党支部45个,发展党员803人。
时至今日,黄寨镇来家湾第一个地下党支部遗址是全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时光飞逝,窑洞被崭新的屋宇代替,但流年浸透的温热依然深深印在人们的心底。
近年来,崇信县大力倡导利用废旧窑洞养牛,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探索农旅融合,综合治理环境。镇政府出资维修旧窑洞,配套修建了基础设施……一项项优惠政策,让回乡创业的朱海萍夫妇激动不已。
在锦屏镇政府的帮助下,朱海萍夫妇筹资5.2万元购买基础母牛10头,在修葺一新的窑洞里搞起了养殖。
每天早晨五点多,村庄里还是一片寂静。朱海萍便早早起床给牛添草、清理圈舍卫生,开始了一天辛苦忙碌的工作。在她的精心喂养下,10头母牛个个膘肥体键,朱海萍的“牛算盘”也是越打越响,现如今养牛规模已扩大到200头左右。
“去年5月卖出5头收入三万七千元,9月份卖出5头收入四万一……”朱海萍掐指算起自己的收入账,还清贷款后,每年能赚近三十万元。
说起自己的“养牛经”,朱海萍自信满满。“窑洞通风好,冬暖夏凉,牛疾病少,坐膘快,关键还要人勤快。”
上乘的肉品,良好的口碑,使红牛市场一路走俏,为广大养牛户吃上了“定心丸”。
“崇信红牛肉质细嫩,肉香味浓郁,口感润滑,雪花肉1斤能买到1000元左右。”崇信县畜牧中心主任李红孝介绍说,通过在特定环境中的饲养和不断改良,崇信红牛已经成为肉牛系列中的高档肉牛,牛肉产品深受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顾客的青睐。
旧窑洞变废为宝,古村落焕发生机。漫步于平头沟村,有徜徉于黄土庄院的“萌牛”,有山水相依的乡村情韵,这里俨然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平头沟只是崇信县发展窑洞养牛的一个缩影。据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县目前建成窑洞养牛示范带7条,改造修缮窑洞1700孔,养殖红牛5500多头,带动全县1200多户农户以牛为业增收致富,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6万头。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上一篇:甘肃西和县:聚“椒”产业振兴
相关阅读
2025-07-15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1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