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 

麦积山石窟延续千年神韵的密码

2025-06-27 来源:甘肃日报

  孤峰形似麦垛、窟龛密如蜂房、泥塑秀丽生动……天水市区东南,沿西秦岭林海深处北侧盘山而上,便到了麦积山石窟。

  作为甘肃最著名的景观之一,麦积山石窟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000余平方米壁画,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十六国后秦的斧凿声早已消散,但麦积山悬崖峭壁上的“东方微笑”却穿越时空,笑看千年过往。

  如何让麦积山石窟延续千年神韵?

  带着疑问,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走进麦积山石窟,探寻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高质量传承保护的奥秘。

密码一:有人在石窟里“面壁”

  千年前的某个夜晚,麦积山石窟窟区里,昏黄的油灯迎风摇曳。一个个静坐的身影面对石壁,或斧凿,或轻描,或低头思考,他们想将自己最精妙的手艺、最虔诚的祈愿,都留在坚硬冰冷的石壁上。

  千年后的今天,夏日的暖风再次吹过麦积山。石窟窟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凌空栈道上,天南海北的游客拾级而上,感受着千年石窟的无限魅力。

  在第30窟内,身着工装的文物修复师紧握刀柄、轻刮泥土,为了让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重现昔日光彩,他们正在开展石窟塑像、壁画保护修复项目。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林区的边缘地带,多雨潮湿的气候,造就了“麦积烟雨”景致,也导致塑像和壁画容易出现空鼓、开裂、酥碱等病害。

  文物修复师刘佛宝和同伴“蜷缩”在狭小的窟中开展修复工作,他脚下放着不同类别、不同形状的工具。

  举手投足间,身边的射灯将他的背影清晰地投在石壁上,像极了千年前在石窟里“面壁”的场景。

  “静下心、慢下来,动作极轻极缓,才能做好修复。”在刘佛宝和同伴眼中,文物修复早已不是普通的技术工作,每一次轻触石壁,都是与千年之前的那个“他”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

  日复一日地为石窟里的文物“看病”,不仅让那些塑像和壁画得以完整且稳定地保存,也让修复师团队对文化的传承有了不同于别人的认识。

  “首先要对它进行研究,比如现状调查、价值评估、病害分析等,再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计划。”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介绍,修复用的泥、沙等材料,要通过仪器检测出成分,再根据成分提炼,直到成分一致时,再运用传统的技艺进行修复。

  经过多年培养,麦积山石窟有了一支自己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在修复空鼓、起甲和脱落等方面,修复师们找到了适当的方法,可以确保修旧如旧。

  即使在文物修复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要修复第30窟90平方米的壁画和21身塑像,团队仍然需要两年的时间。

  “好在随着科技进步,文物保护理念实现了由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马千说,如今,这里每个洞窟都装有对窟内小环境进行监测的监测仪器,能够让文保单位实时掌握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数据信息。这样,发现潜在风险就能第一时间解决,极大提升了麦积山石窟的风险管控能力。

  文物修复师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整整40年,参与修复石窟36个,主持修复石窟26个、塑像上千个。现在,他仍坚持上山逐窟巡查。“文物修复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只是为了某一处裂缝不再扩大。”这些细微的改变,对于牟常有来说,便是坚守的意义所在。

  这群文物修复师日日“面壁”,守着寂寞,用巧手匠心触摸着“光阴的故事”。也正是有了他们,那些镌刻于石壁上的千年历史,依旧神采奕奕,久远流传。

密码二:有人为石窟“著史”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历经10余朝开凿和修缮的麦积山石窟,其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如何更好地在保护中研究、传承,是麦积山石窟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展开研究后发现,此前关于石窟的档案只简单记录了洞窟有多少平方米壁画、造像有几尊以及大小尺寸、大致年代等,没有更为详细的档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说。

  2019年,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开始了——撰写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的第一本考古报告。

  在张铭看来,这是对麦积山石窟现有文物信息准确、全面、客观的记录,重现历史风貌并传承后世,相当于为每一个石窟“著史立说”。

  为窟“著史”听起来简单,但内容涉及研究、测绘、摄影、保护、科技检测等多方面工作,一点点详细记录,一遍遍验证修改。

  摄影时,任何不利于体现洞窟原本样貌的因素都要被排除在外,有时一个洞窟要连续拍摄多天,再在海量照片中精挑细选。

  测绘时,要经常与测绘人员沟通,抠不同造像的细节,准确判断和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信息,不能简单地混同处理……

  这将是一项浩瀚繁杂的大工程。

  事虽难,做则可成。海量的工作没有难住研究人员,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队伍,为研究所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考古研究室“90后”技术人员周菁,是撰写石窟考古报告的参与者之一。

  “我喜欢在窟里待着,一待就是一天。累了就在脚手架上睡一会儿,起来接着干。”周菁说,撰写石窟考古报告虽然过程艰苦漫长,但想到能科学系统地保存麦积山石窟的完整信息,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心里满满都是自豪。

  截至目前,麦积山石窟第一卷考古报告初稿已出炉,完整系统地记录了第74窟至第78窟的文物遗存信息和科技考古的最新成果,预计年内出版。

  长路漫漫。张铭告诉记者,尽管第一卷已近收尾,但要完成200多个窟的考古报告,依然任重道远。今年,研究团队将继续推进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力争完成第二卷编写,完成第三、四卷文字记录初稿,并开展洞窟摄影及考古测绘工作。

密码三:有人让石窟之美传得更远

  今年3月,“行经千折水——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奇观”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顺利展出,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数字展览,让千年石窟的岁月痕迹触手可及。

  借助数字化手段,麦积山石窟“走”出天水,与千里之外的参观者“亲密接触”,这些都离不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的付出和努力。

  “石窟开凿在半山腰,栈道承载力有限,且石窟洞窟内空间小,都是泥塑文物,质地脆弱。”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介绍,为了更好地弘扬麦积山石窟文化,数字中心正在对窟龛进行数字化采集,素材将送到敦煌研究院进行拼接组合。

  根据数字化采集成果,再等比例复制代表性洞窟、造像、壁画,让麦积山石窟经典造像和精美石窟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变得可移动、可触摸、更亲近,也能让更多观众一睹保存千年的“东方微笑”之美。

  据介绍,截至目前,借助计算机、高精度摄影、三维扫描等,科研团队已对10多个洞窟进行了详尽的数字化记录,并对几十个洞窟开展关键部位数字化采集,为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打下基础。

  既要让石窟“走”出去被更多人熟知,更要为走进麦积山石窟的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让他们不虚此行。

  卢娜是麦积山石窟的一名年轻讲解员,发放耳机、调试声音、讲解进窟规则……卢娜熟练地将游客从检票口带入。工作几年时间,她亲眼见证了麦积山文旅发展的变化。

  “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到静下心来认真了解历史文化,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时下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卢娜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不拘泥于固定的讲解脚本,真正做到“因人施讲”。

  遇到孩子,重点讲造像中的趣味故事;遇到学者,重点讲石窟背后的历史演变……根据游客的年龄、文化背景调整讲解内容,就能让每位游客满意而归。

  “让每位来参观的游客能够品味文化内涵,了解历史背景,看得见麦积山、看得懂麦积山,就是我们讲解员弘扬石窟文化的有力途径。”社会教育部主任何洪岩介绍,为了提高讲解质量,研究所通过组织讲解员外出培训、参加比赛、学习听课等途径,持续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所还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把石窟的故事,把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留存千年,一代代研究人员默默无闻地坚守石窟,用匠心守护瑰宝。他们的身影,正在与麦积山万身泥塑石雕的千年低语产生共鸣,合奏出一曲委婉动听的妙音。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古浪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全力推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做好避险搬迁工作“后半篇文章”,让群众早日搬入新房,“搬”

2025-06-27

  孤峰形似麦垛、窟龛密如蜂房、泥塑秀丽生动……天水市区东南,沿西秦岭林海深处北侧盘山而上,便到了麦积山石窟。

2025-06-27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2025届21.3万名(较去年新增0.5万人)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甘肃省教育系统锚定“好就业”“就好业”目标,通过政策引领、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等多维度举措,全力铺就毕业生就业创

2025-06-27

  这里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区内孕育着青海云杉林、雪豹等珍稀动植物。这片横跨甘青两省、总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正用云海与松林为背景

2025-06-27

  经过2年系统性试验,甘肃永靖县成功筛选出适宜高寒地区推广的草莓新品种——隋珠与建德白露,这一突破将有效解决当地草莓品种单一问题,预计可使亩均净利润提升19%至31%。

2025-06-27

  今年以来,会川镇以“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抓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引擎,全力推动中药材从“单一种植”向“全链升级”跨越,勾勒出“以药兴业、依药富民

2025-06-27

  推动县乡综治中心与司法行政部门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题

2025-06-27

  松土犁地的欢笑声、扎染艺术的专注神情、烧烤架上升腾的烟火气……随着安定区首批5个特色实践基地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区域劳动教育进入体系化、特色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5-06-27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房产 | 公益 | 时尚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环保 | 法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运营单位:北京竣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泥洼北路6号院9号楼二层203-1520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51227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Copyright © 2025-2030 中国城乡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电话:40001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