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晨光刺破天青色的暮霭,车轮碾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碎石路,北斗卫星导航显示前方即将到达皮山县。
到达皮山县高速入口时,一行标语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自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粘连。其中,在一条跨越了4000多公里的无形的纽带下,安徽的心跳与皮山紧紧相连。
从智慧课堂的琅琅书声,到云端牵手的稚嫩笑脸;从戈壁校园的文化新芽,到青年教师的薪火相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台本,正在昆仑山下生动铺展。
戈壁滩上的教育“心桥”
红门拱桥连皖疆,桃李成蹊报春晖。走进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一座红色拱门巍然矗立,寓意着安徽援疆十五载的“连心桥”。
这座占地400亩的现代化校园,由安徽省驻新疆援建指挥部投资兴建,整合了5所乡镇薄弱学校,成为南疆教育的新地标。
教学楼内,VR思政教室让学生“穿越”至井冈山;AI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孩子们用编程操控机器人书写“爱我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堂上,学生通过智慧大屏共赏山峦云海、高楼夜景。
在八年级历史课上,布麦热姆·阿卜力皮孜教师正在利用智慧课堂给学生们讲解《土地改革》一课,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播放智慧课堂里的视频,学生们更直观熟悉了这节课的内容。
“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什么会高兴?”课堂上,一双双似泉水般的眼睛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布麦热姆运用智慧课堂系统中“分组讨论”“PK”等功能让学生们作答,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纷纷举手抢答。
或许,这便是数智教育的意义。
云端课堂说起“诗和远方”
”我想当一名教师,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人。“
“我想当兵,保卫国家。”
“我想开公司,让爸爸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
......
科克铁热克镇第一中心小学三年级(3)班的语文课上,汪晓华教师正在使用智慧课堂向同学们发问:“你的理想是什么?”
课堂上,维吾尔族少年如柯耶·麦麦提用流利普通话讲述自己的理想,他笑着说“想去北京看天安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这所乡镇小学的蜕变,是智慧教育浇灌的果实。在智慧教育的浪潮下,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备授课一体化教学系统,老师们都使用AI进行教学,孩子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年级学生阿卜杜萨米·阿卜力皮孜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堂,从不敢开口到参与诗歌朗诵大赛。副校长杨天鸣感慨:“这几年,学生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他们用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朗诵《静夜思》时,我听到了文化交融的韵律。”
除了能说,写得也更好了。“现在孩子们写《我的家乡》不再只有沙漠,还有高耸的山峰和戈壁的绿洲。”汪晓华说道。
改变源自于日积月累的努力。皮山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阿尔祖古丽·卡地尔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水平测试,全县平均分达84.25分,合格率达97.14%,较2021年提升9%。
文化润疆育“青苗”
在皮山县高级中学,正在读高一的阿米乃·阿巴斯最感兴趣的是非遗剪纸,“红色的剪纸,能剪出我们自己的文化。”
教育为舟,文化为楫,路虽远,但心相亲,文化润疆的故事发生在皮山县的诸多角落。
“报效国家,奉献自我。”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援疆老师时帆的故事令人动容。在50多岁的年纪,经过8次书面申请,100余次的口头表达,他从安徽凤阳来到皮山,将凤阳凤画的种子播撒在皮山,搭起皖疆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这里,时帆老师投身于教学工作。如今,他收了3位教师和10名学生作为徒弟。在教学过程中,他耐心地传授凤画的绘画技巧,从线条勾勒到色彩调配,从凤的形态描绘到神韵捕捉,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
更重要的是,他向徒弟们传递着凤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所做的,不仅是传播凤画这一艺术形式,更是在传承那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从江淮大地的援疆队伍,到云端课堂的诗和远方;从戈壁校园的智慧火种,到凤阳凤画的文化共鸣;同是一家人,共说一方话。
远方不远,正如昆仑山与长江水的遥相守望,这片土地上,每一株胡杨都在诉说:心相连,何惧路远;根相系,共赴春山。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6-30
2025-06-30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