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应本着教育初心出发
每至暑期,研学旅行随之飙升,“名校探秘”“自然科考”“文化传承” 等各类研学项目铺天盖地,眼花缭乱的宣传吸引众多家长与学生投身其中。研学旅行,让孩子放松身心、增长知识,本是好事。然而,当下研学旅行却出现费用虚高、名不副实等现象,亟待各方携手纠偏,使其回归教育正轨。
研学费用居高不下。有媒体报道,“大凉山支教研学 7 天收费上万元”,此类高价研学并非个例。部分机构利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打着 “名校深度游”“海外学术交流” 等旗号,将价格抬得远超普通旅行,可与之对应的教育服务却难以匹配高昂费用,让家长们的钱包不堪重负。看似丰富的行程安排,实则充斥着大量与教育无关的消费环节,使得研学成本居高不下。
宣传承诺与现实存巨大反差。部分机构声称的 “专家全程指导”,实际可能只是专家短暂现身,与孩子交流时间寥寥无几;宣传中的 “定制专属课程”,也许只是从网上拼凑的常见科普内容,毫无针对性与独特性。例如,某机构宣传孩子能在研学中与知名科学家深度探讨前沿课题,可实际行程中,科学家仅通过视频会议简单讲了几句,便再无后续,孩子满怀期待却收获寥寥。
游而不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许多研学项目看似行程满满,学习环节却流于表面。某些 “科技研学营”,孩子仅在科技馆走马观花,未深入探究科学原理、参与动手实验;宣传中的 “名校交流”,常以在校门口拍照打卡收场,孩子难以感受名校学术氛围、参与学术交流,无法实现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这样的研学,更像是一场披着教育外衣的普通旅行,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初心,关键在于多方合力。相关部门要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研学机构准入门槛、规范课程设置标准、加强价格管控,对虚假宣传、违规操作的机构严肃惩处,为研学旅行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研学机构应牢记教育使命,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精心研发课程,聘请专业且富有教育情怀的师资,以优质内容与服务赢得市场认可。家长则要保持清醒,依据孩子成长需求,仔细甄别研学项目,不被广告迷惑。
研学旅行应本着教育初心出发,只有各方共同努力,让监管持续发力,让机构自律经营,让家长理性选择,研学旅行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开阔视野、锤炼能力的成长之旅。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14
2025-07-10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