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映古巷:解码北撤精神赋能丰惠古镇的红色振兴之路
在浙东苍翠的群峰间,丰惠古镇如同泛黄书页间镶嵌的一枚朱砂印记,承载着1945年秋那场决定新四军命运的北撤会议。当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踏上这片镌刻着铁血丹心的土地时,他们不仅触摸到了历史褶皱里的温度,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发现了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密码。
面对当代青年的认知特点,传统思政教育面临三重困境:历史场景的时空隔阂导致情感共鸣弱化;理论教学的单一形态造成认知维度缺失;校园教育的闭环模式限制实践效能转化。与此同时,丰惠镇虽拥有北撤会议旧址、胡愈之故居等12处红色遗迹,却面临资源活化不足、传播形式陈旧等问题。这种供需错位,恰恰为校地协同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将红色富矿转化为育人资源,让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时代光彩。
一、淬炼初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破茧
(一)让青瓦白墙化作立体教科书
钱家弄23号的木门吱呀作响,金炳尧老人颤抖的讲述让七十余年前的风云激荡重现眼前。研学团队凝视着会议旧址斑驳的桌椅,恍若看见谭启龙将军指尖划过军事地图的纹路,听见北撤将士与乡亲们执手相看泪眼的叮咛。这些沉睡的红色记忆,在数字化技术的魔法下苏醒——微电影镜头穿越时空,舞台灯光照亮尘封往事,新媒体让历史在指尖流淌 。“这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刻,”项目负责人凝视着团队创作的剧本初稿,“我们要让每个观众都成为历史现场的亲历者。”当《一封特别的告别书》微党课在古镇礼堂响起时,白发老者与垂髫稚子共拭热泪的场景,印证了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的力量 。
(二)奏响青春与历史的交响诗
学生们化身“红色译码者”,用Z世代的语言重构历史叙事。舞台剧《北撤会议》中,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曲碰撞出惊艳火花,微电影的荧屏再现千帆竞发的北撤壮景,数字技术让历史人物与当代青年隔空对话。这种“沉浸式+解构式”的传播,使党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也再次印证了红色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以随时代律动的生命体 。
二、知行相长:在乡野阡陌书写青春答卷
(一)解码乡村振兴的红色方程式
当研学团队穿行在孟尝村的莲田与通明村的茶山时,他们发现:乡村振兴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通过大数据分析村民口述史,团队绘制出“红色资源图谱”——叶天底故居的浩然正气、胡愈之旧居的书香文脉、北撤会议的战略智慧,这些散落的珍珠被串联成文旅项链:学生们设计的“红色研学路线”将革命遗址与现代农业园有机串联,让游客在采摘杨梅时聆听革命故事,在体验瓯窑制作中感悟红色匠心 。
(二)探索产学研融合的破局之道
面对东门村竹编工艺的传承困境,学子们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开发非遗体验项目,让年轻游客现场模拟匠人演示技法;为西湖村青梅酒设计“北撤记忆”文创包装,使农产品溢价率达300%。这种“红色IP+特色产业”的模式,为多家乡村企业找到转型突破口 。后期,团队也将创建电商培训营,培育“新农人主播”,让通明村的有机茶通过直播间香飘四海 。
三、薪火永续:构建红色育人的生态体系
(一)移动课堂的裂变效应
思政教育要突破校园围墙,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感知、体验,才能让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学生才能从 “被动接受” 变为 “主动感悟”,让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生根发芽,让思政教育从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滋养灵魂、指引行动的精神力量:在叶天底故居的苍松翠柏下开设“树荫党课”,在北撤渡口的粼粼波光中举行“实景团课”,在后山村的山间地头开展“田野实践”......,用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培育青年宣讲员,用舞台剧、短视频等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00后大学生与八旬老党员在胡愈之故居共读《西行漫记》时,两代人的思想定能碰撞出璀璨的星火。
(二)多维共振的育人矩阵
多年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已构建起一套“研、创、演、传”四位一体模式:研学团队深入一线挖掘红色文化内核;创编团队深耕红色文艺创作,沉浸式打磨精品内容;演出小组倾情演绎,让红色经典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生;实践分队扎根乡村阵地,将科技支农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这种立体化育人体系也相继结出累累硕果:微电影屡次在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获奖;大学生挑战杯赛场上频传佳音;舞台剧在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中绽放光芒;实践项目在全国高校暑期实践育人项目中崭露头角......,更是培育出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正如研学团成员贾荣杰同学所言:“我们不仅是红色故事的倾听者,更成为了新时代的书写者。”当夕阳为丰惠古镇的麻石巷镀上金边,研学团队仍在为“红色记忆数据库”采集口述史料。这些青春的身影,正用数字技术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用文创设计使红色基因“破圈传播”,凭科技创新助力古老乡村“破茧成蝶” 。
从舞台剧的华彩绽放,到乡村振兴的躬身实践;从青葱学子的思想蜕变,到古老村镇的焕然新生——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条红色育人之路,印证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当新时代的曙光照亮北撤会议旧址的窗棂,我们分明看见: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正在青年学子手中,续写着更加壮丽的诗篇!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4
2025-06-24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