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青年说 校园食品安全:象牙塔岂能沦为监管盲区?
今年5月,浙江宁波某中学食堂的绞肉机里惊现活蛆。而这一食品安全隐患的曝光,并非源于日常监管部门的例行检查,而是得益于校园开放日家长的一次探访。当"家长偶然发现"成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揭露方式,这记警钟不仅敲向涉事学校,更撕开了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层困境。
涉事企业“XX餐饮”它的过往记录劣迹斑斑:近三年三换法人代表、因未公示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还有两次卫生不合格记录。无独有偶,华北理工大学此前也曾曝出学生从食堂餐食中吃出疑似鼠头异物的事件,最终涉事企业被解除合作。这些看似孤立的案例,实则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食堂就餐环境相对封闭,往往会让食品安全隐患更难被及时察觉。问题可能在操作间滋生蔓延多日,直至引发集体不适或偶然被外部人员发现,才得以暴露。这种"积患成疾"的隐蔽性,使得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更具破坏性。
与社会餐饮早已普及的"透明厨房""明厨亮灶"等成熟监管模式相比,校园食堂的食品安全治理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以宁波事件为例,若不是家长开放日的实地探访,绞肉机内的活蛆可能仍在"隐秘角落"滋生。这种"家长发现问题—媒体曝光—监管跟进"的非典型治理路径,恰恰折射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三重困境:监管力量触达不足、内部防控体系失灵、社会监督渠道不畅。
学生是家庭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校园餐食直接关系其身体健康。当涉事企业能通过"换壳"规避追责,当操作间的卫生状况要靠"突击检查"才能被发现,这不仅是对学生健康的漠视,更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信任底线。我们不得不警惕:若任由"监管盲区"在校园蔓延,所谓的"象牙塔"终将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地带。
众所周知,校外社会餐饮通过外卖平台评价、食客即时反馈形成动态监管闭环时,校园食堂的安全防线更不应成为“治理洼地”。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将监管探头延伸至校园围墙内的每一个操作间,让家长的“突击检查”回归“放心陪餐”,让校园食堂真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示范高地”而非“监管飞地”。
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多层面筑牢防线:监管部门应将校园食堂纳入重点监管清单,通过高频次巡查、随机抽检等方式消除监管盲区;学校需建立"阳光厨房",主动公开食材采购、加工操作等全流程信息,让师生和家长看得见、监督得了;更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家长参与陪餐、设立举报奖励机制,让"突击检查"从偶然变为常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家长突击发现"回归"安心日常陪伴",让校园食堂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示范窗口"。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上一篇:树干也懂“节能减排”
相关阅读
2025-06-30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4
2025-06-24
2025-06-24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