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验下的特高压“护航记”
“叮——2号主变油温46摄氏度,绕组温49摄氏度,数据正常。”7月1日早上9点,又一个高温日,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练塘站内,运维人员周勇、何燕洁正紧盯监控屏,智能远程巡视系统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5分钟后,一份标注着设备运行参数与历史曲线的分析图表自动弹出。
“今天最高气温37摄氏度,主变负荷可能突破500万千瓦,得把‘家底’摸透。”周勇说着,将PDA无纸化巡视设备别在腰间,和何燕洁一道走向特高压主变区域——这里是上海电压等级最高、变电能力最强的“电力心脏”,迎峰度夏期间日均输送功率相当于5座百万级火电站,可满足约200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运维人员正在与机器人共同巡检。
穿过设备区的热浪,两人特巡的第一步操作不是开展测温,而是“唤醒”智能巡检机器人。这台“地面哨兵”灵活绕过电缆沟,红外镜头精准对准主变套管、引线接头等关键部位,热成像画面同步传回后台:“1号主变套管温度40摄氏度,无异常热点。”几乎同一时间,30米高空的智能无人机也开始“盘旋侦察”——搭载的红外热成像仪和激光雷达像“透视眼”,连毫米级的设备裂纹都能捕捉,填补了地面巡视的视角盲区。
“以前迎峰度夏,我们得顶着超过40多摄氏度的地面温度在户外特巡,爬架构、看表计,一趟下来衣服能拧出水,4小时才能完成全站检查。”周勇说,“现在有‘天团’帮忙——346台智能摄像头24小时‘站岗’,巡检机器人‘跑腿’测数据,无人机‘飞检’补盲区,2小时就能干完活!”
更让两人安心的是“数字大脑”的支撑。智能巡视系统将所有设备数据互联分析,不仅能实时比对历史曲线,还能预判潜在隐患。“上周系统就‘揪’出了一个GIS气室压力偏低的问题,我们赶在高温前进行了处理。”何燕洁说。
日头渐高,主变区域的金属设备表面温度逼近50摄氏度,但周勇和何燕洁的巡视节奏却愈发从容。从“人工跑断腿”到“智能协同干”,从“被动修故障”到“主动防风险”,练塘站的运维模式正随着科技的注入“脱胎换骨”——今年迎峰度夏前,两台自主巡视无人机和全新AI算法的加入,让“空、天、地”立体巡检网越织越密。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