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施垃圾分类6周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
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这个老社区告别了生活垃圾混装的旧模样,感应式投放口不脏手,两网融合驿站每天“消化”周边3000余户居民送来的可回收物。这样的智能分类场景,未来将在上海1100个精品小区(村)、55个公共场所示范样板中遍地开花,成为一道城市新风景。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上海已逐步形成“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政策法规制度总体成型,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程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绍,2025年1-5月,上海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
上海全市已建成焚烧设施15座,设计处理能力2.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1座,设计处理能力89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1.1万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9万吨/日。飞灰、残渣等深度资源化取得突破,15个项目首创应用焚烧飞灰“中温回炉”技术,为2026年实现固废“近零”填埋打下扎实基础。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处于全国前列。
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塑造“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自豪感。上海全市1.5万个服务点、198个中转站、14个集散场统一“沪尚回收”标识标牌。遵循“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便民理念,兼顾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手交换等绿色低碳功能,建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48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今年还将建成160余个惠民服务点。
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上海在塑料制品生产、回收、利用等全链条各环节逐步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减塑得到有效落实;实施“光盘行动”近5年来,创建3000家绿色餐厅,有效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市郊蔬菜在田头上市前已基本实现净菜,净菜上市率达80%;多维推进行业包装绿色治理,主要品牌寄递企业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96%;垃圾源头减量达5%。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02
2025-07-02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7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