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所港“万人坑”:三代人守护的血色记忆
海风掠过东方市八所港南岸,两座红砖砌成的劳工监狱孤零零立在沙土地上。墙皮剥落,锈蚀的钢筋如刺破皮肉的骨茬,空洞的窗棂凝望着脚下80亩荒滩——这里深埋着3万余名中国劳工与盟军战俘的骸骨。
“打毒针!大学生就死了!”年逾九旬的张老桃只要回忆起那段惨痛的岁月,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1940年,十几岁的她被日军强征挑砖运沙,目睹日军将奄奄一息的香港劳工推进火堆:“烧不死跳出来,又抓进去烧!”
同村的张仁常老人口齿已不甚清晰,但她反复呢喃:“挖坑……砍头……”——1942年,她亲眼见到卡车将反抗劳工拉往海滩集体处决。一名劳工因捡拾日军丢弃的冬瓜,被电击后反复浇醒,直至昏死。
据东方文物管理所关于“日军修建八所港及制造八所‘万人坑’之始末”的资料中记载,1940年10月,日军为掠夺石碌铁矿,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强征劳工,并押解英、澳等国战俘修建八所港。
幸存劳工赵彦富的回忆录揭开地狱图景: 死亡劳役,每日14小时劳作,仅换3.6两霉米(十六两制),不足现代一碗饭;十大酷刑,包括“吊飞机”(悬空吊打)、“滚水浴”(沸水浇身)、“当活靶练刺刀”……
“每块砖都是罪证。”东方市博物馆馆长秦巍抚过斑驳红砖,介绍道:在施工过程中,日寇为了让码头尽快建成,以便加快掠夺石碌的铁矿资源,视劳工生命如草芥,采用水电交错、折骨、割筋、狼狗咬、鞭棒打、半截活埋、砍头等酷刑折磨劳工,把八所港变成了人间地狱,经常强迫他们赶工,一旦发现劳工生病就立即活埋。由此,万人坑形成。
至1945年日军投降,2200名江苏劳工仅剩6人,36批广州劳工幸存不足40人。三万具尸骨填满80亩沙丘。1984年收殓地表遗骨,装满8个麻袋。
2013年,两座重120吨的劳工监狱被整体东移500米。如今墙体裂缝纵横,内壁布满深深抓痕——那是绝望劳工用指甲刻下的最后挣扎。2019年,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也称八所港万人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八所镇八所村祠堂,泛黄的“劳工名册”正被村民一页页续写。新添的姓名血泪斑斑:王阿福,上海人,1941年死于电刑;李振邦,香港学生,遭毒针杀害……
“奶奶在这被逼学日语,她的血汗凝聚了那段屈辱惨痛的岁月。”张仁常20岁的孙子符国儒跟记者说,“从小她就经常给我讲‘万人坑’,我会铭记那段国耻家仇。”
时常提起这段历史,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能忘记。这片浸透血泪的土地,终将在勿忘历史的坚守中,孕育出和平年代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2
2025-07-12
2025-07-12
2025-07-12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