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首个人类学民间博物馆:留存乡愁记忆 架起沟通桥梁
从贵阳市区出发,驱车20多公里,便可到达位于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三友坡的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仲夏时节,慕名而来的学者和游客源源不断,有游客在留言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山谷回声。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建成以来,持续抢救非遗作品。观山湖现代服务产业试验区与属地政府金华镇,借助打造文博中心的契机,积极支持博物馆开展文化保护、文化交流活动。
传承非遗,在乡村建一座博物馆
自2002年开始,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创建人、馆长、非遗学者王小梅就开始参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并发起蓝花叙事公益文化项目。
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王小梅想找一个可以让民族文化集中展示,并可以实现长久发展的基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空间限制被打破,城市不再是唯一的选择。”2018年,王小梅决定回到家乡,在乡村建造一个民族文化博物馆,当年11月,用老房子改造的手上记忆博物馆落成开放,成为贵阳市第七家民间博物馆。
虽然长期在乡村开展田野调查,但建造博物馆的决定对她而言,是一段全新的、辛苦的文化之旅。在2022年博物馆新馆启动建设后,困难远比想象的多,人才、资金都缺。修博物馆还需要专业技术,王小梅和团队成员都并非专业人士。
说到团队成员,包括她在内,总共才4个女生。王小梅自己担任“总设计师”,边学边教。“每个人都很努力、很认真去做这个事情。”王小梅说。
参与施工的村民不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施工缓慢,工期被拖延。他们更想不明白的是,为何要来村里建博物馆?
2023年5月,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是贵阳市首个人类学民间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服饰、工具、染布等藏品带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蓝花叙事”字样。
“蜡染、印染、纸扎染作品大多以蓝色为主色,纹样多为花鸟鱼虫,这代表了博物馆藏品和研究的主要文化脉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也是女生,她们的生命状态就像空谷幽兰,有一种安静的美丽。所以,‘蓝花’既喻物,也喻人。”王小梅说。
她说,“叙事”是博物馆独特的表达方式,馆藏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人、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学术性的内容老百姓难以理解,传播起来也显得冰冷生硬。博物馆希望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让藏品更加贴近生活,让文化走近大众。
经过发展,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已成长为一座集基础性研究、文化遗存展示、专业书籍出版、传承人口述史、文化交流、非遗研培研学、文创产品孵化、文宿于一体的生态博物馆,累计收藏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物件6000多件,包括百年苗族盛装桃花背牌、上世纪70年代的仡佬族印染花板等。
拯救旧物,留住最后的乡土记忆
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连接着乡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共同记忆,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载体。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是一座以文化人类学方法来建造的民间博物馆,更注重物与地域、手艺人、村庄文化空间及家族文化系统的关联性研究,功能更丰富,也更复杂。
“老物件承载的是生命的故事,大量手工做的老物件正在消失,已然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文化遗产。”王小梅说,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中的“记忆”取了“技艺”的谐音,就是想通过博物馆留住记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了留住乡村记忆,博物馆建成后,王小梅带着馆内的人开始了一场老物件“拯救”行动,“东西旧了,人们往往就会处理掉,很多老物件就这样慢慢消失了。”
之前,一位村民家中有一把旧凳子,是这户村民母亲的陪嫁物。王小梅带人去他家时,老凳子斜放在屋内一角,村民正准备拿去烧火。在他眼里,这凳子已毫无用处,当作废物处理掉再正常不过。当他听了讲解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老物件也有价值。
摆在馆内的一张木质床,来自另一户村民家里。王小梅去到村民家时,这张清朝时期的老床放在偏僻角落,床上堆满了杂物。这家人修了新房子,正打算把老床烧掉。
这场“拯救”行动,让一件件快要消失的旧物在馆中“变废为宝”,成为村史民俗的见证,留住最后的乡土记忆。
“手工作品饱含着一个时代的人的情感,蕴藏的是一个时代人的精神、智慧、审美和记忆,这是工业产品无法替代的。”王小梅感慨。
“博物馆收藏的不仅有服饰、布料等非遗作品,还有一些快要消失的农具、竹编等。”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工作人员周娟霞说,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春节时,博物馆还会给村民拍全家福,与村民联动写春联、打糍粑,希望通过传统节日与村民连接起来,壮大文化保护和传承力量。
“与村民的互动是有效的,不断有人加入到博物馆工作中来。保护者也好,手艺人也好,希望每个人都因这个博物馆得到认可,建立文化自信,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有更多资源进来,帮助农村农民,也帮到博物馆,增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动力。”王小梅说。
从经济效益来看,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短期内或许不突出,但内容价值的输出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赋能和产业的帮助是巨大的。博物馆的目标是希望建成贵州的一个民族文化高地,通过这一方空间,也能看到贵州民族文化及其价值。
沟通世界,在深山架起文化桥梁
上个月底,黔东南的德江傩堂戏博物馆馆长冉勇将珍藏了七年的“双凤朝阳”仡佬族手工印染被单捐赠给博物馆。
据了解,德江傩堂戏博物馆藏品达几千件,其中多件为国家级非遗级别藏品。这次除了捐赠,德江傩堂戏博物馆还带来了傩面具,与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展开文化交流。
近年来,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国内外文化交流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经常有国内外人类学、社会学专家学者慕名而来。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的定位不是一般的旅游打卡点,更重要的功能是聚集国内外学者研究,让藏品的价值被更多人知晓,实现可持续发展。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的价值,并非只是一个陈列着过去‘记忆’的场所,又与未来产生连接,并通过文化交流持续拓展、生长。我们希望用人类学的方法,让博物馆的藏品实现转化、运用,同时促进国际交流,让这里成为世界了解贵州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王小梅说。
品牌策划人苏江元表示,自己在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看到了文化的新生。新生的第一层面是系统地收集呈现,可以促进文化保护传承。此外,还有一种新生的文化“肌理”,比如蜡染刺绣集中展示,可以与社会产生更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历史价值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新生的第二层面,是博物馆落地后,让很多消失的文化记忆得以恢复,而且这种在地的刺绣或其他技艺,与当地手艺人的生存、乡村振兴都有关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的动能。”苏江元说。
未来,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将持续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贵州民族文化提供研究样本,并计划推动馆内藏品数字化。同时,博物馆还计划建一个世界蜡染数据库,贵州作为拥有蜡染纹样最多、技艺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民族地区,希望通过这个数据库,借助丝绸之路,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传授技艺,绣花针绣出新生活
博物馆的二层有一个手作空间,里面摆满了以蓝色为主色调的手工作品,收纳盒、书签、胸针、帆布包、发卡、永生花。工作人员蒋敏正忙着向嘉宾介绍作品。
“除了可以挑选做好的作品,游客还可以自己体验,体验项目主要有蜡染、印染、纸扎染等。”蒋敏说。
蒋敏是翁贡村十一组的村民,以前在药厂流水线打工。考虑到孩子还小,前些年回了家。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建成后,开始开发文创作品,她是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手艺人。
“之前领材料回家做手工作品,现在全职在博物馆,参与管理,也做一些手工活。”蒋敏说,现在一个月有两三千块钱收入,每天走几分钟来上班,时间灵活,活也不累,既能照顾家里人,又能挣点零花钱。
“挑花绣这种活,村里的很多嬢嬢都会做,大家会领材料回家,做好了拿过来,我们集中售卖。”博物馆还会组织培训,蒋敏的挑花绣手艺就是在博物馆的培训班学的。
在蒋敏的身旁,61岁的王大芬正专注地做着胸针,只见针线一圈一圈地从蜡染的棉布边缘穿绕,半个小时后,一个漂亮的胸针就做好了。
“我们以前做布鞋,经常补补缝缝,学起来也不难。”王大芬儿子一家在外打工,她在家除了种地喂鸡,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人。
现在,王大芬做完家里的活,就来博物馆做手工。“做了一年多,今年正式加入团队,有固定工资喽。”王大芬笑着说。
在一百多平方米的手作空间,这群干了半辈子农活的妇女有说有笑做着手工,工作场所从地里转到了博物馆,手上技艺成为了她们的增收技能。
在博物馆手作空间,挂着“贵州省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贵州省乡村振兴巾帼基地”“筑城工匠”等牌子。
“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是农民,通过博物馆,他们变成了手艺人,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在这个博物馆,人人都是运营者、管理者,也是受益人。”王小梅介绍,目前馆内的村民基本都是省级、市级、区级的乡村工匠。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13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