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糊涂账”到“聚宝盆”:韶关武江“三资”改革重塑乡村价值链
在广东省纵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节点,韶关市武江区以一场刀刃向内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交出亮眼答卷:全区51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平均收入约250万元,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这场改革以巡视整改为契机,通过“问题清理—制度固本—资源盘活”的系统性重塑,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武江路径”。
武江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工作会议。
破局:从沉疴痼疾到动态清零
面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失范、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积弊,武江区以省委巡视整改为契机,组建专项整治专班,创新构建“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社会联手”的三联模式。通过压实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组级负责人三级责任链条,全面铺开清产核资工作。行动中引入专业律师团队对1340份存量合同逐份“体检”,暴露触目惊心的漏洞:43份合同需追缴收益,884份存在条款缺陷,185份超长期限,53份价格显著偏离市场价;同时聚焦权属混乱资产、财政扶持资产等重点对象,绘制集体资产“一张图”,精准标注不动产四至边界,实现资产清查与空间数据无缝衔接。
面对矛盾,武江区没有回避,而是精准施策。迅速出台《农村集体资产出租合同整改指导意见》,针对“未经民主程序”等八类顽疾开出14条精准整改路径:对收益漏缴合同启动法律追偿,对条款残缺合同补充标准化范本,对显失公平协议启动民主协商重签。同步建立资产动态监管体系,完成25.53亿元集体资产、101万亩自然资源的权属确认与平台录入。
截至2025年4月,专项整治累计追回村集体流失收益1730余万元,历史遗留问题合同全面实现“动态清零”。全区51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5万元,平均收入达250万元,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坚实支撑。
固本:制度铁笼与阳光监督
专项整治解决了“存量”,如何管住“增量”、防范“变量”?武江区深知,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武江首创“一三五”合同管理机制:“一”套标准化范本统一关键条款,杜绝“阴阳合同”;“三”级审核链条要求村级初审、法律顾问核验、镇街备案,层层卡住违规风险;“五”项规范化建设覆盖合同签订、审核流程、制度配套、公示范围和监督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在账目管理端,“组账村监镇管”改革细化12类支出标准,将模糊支出转为可追溯流程。2025年,全区聚焦财务管理、债务、工程、违规出借等5类问题持续发力,累计排查问题420个(含清产核资问题27个),现已整改152个,向纪委移送线索3宗46条。
监督层面更打出组合拳:武江区创新“纪检+巡察+审计”联动机制,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整治,严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2024年以来,全区查处问题线索66起,立案审查91人,党纪政务处分86人,留置2人,移送司法1人,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同步发动群众监督力量,借力“民情夜访”“睦邻制”机制深入村户开展“三资”监管宣传,通过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工作进展通报等形式,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全区累计张贴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推动政策解读文章获近6万人次阅读,推动村集体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常态化公开,确保每一笔集体资金流向透明可查。
增效:资源变现赋能民生
摸清家底只是起点,让资源活起来才是终极目标。武江创新绘制“一清单两图两表”:梳理出工矿用地、坑塘水面等26类154项资源资产,标注高附加值农业潜力区、茶叶适种带空间坐标,形成全域资源“数字沙盘”。所有资产统一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挂牌公开交易,2024年以来挂网交易116宗,成功交易75宗。
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在强村富民的实效上。武江区实施“一村一策”的差异化开发策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驻镇帮镇扶村力量、高校智力、乡贤资源等多元主体,共同奏响“三资”盘活与产业发展的协奏曲。
芙蓉路径:西联镇芙蓉村将闲置地块华丽转身,建成现代化商业广场,仅商铺租金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57万元,实现了闲置资产的高效变现。
凤武模式:创新性利用帮扶资金建设的凤武大厦项目,特别向江湾、重阳、龙归3个被帮扶镇让利约30%的股份,该项目已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引擎,每年为强镇富村公司和相关村集体贡献收益超550万元,构建了村集体与乡镇共同发展、共享收益的长效机制。
车间经济:2024年,全区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仓库厂棚1.4万余平方米,建成13个涵盖美妆产品、手机配件等生产的“乡村振兴车间”,当年累计营业额达1773万元。这些车间不仅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更重要的是有效带动了2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约2500元,让“三资”改革红利直接惠及普通村民,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启示:改革红利润泽粤北热土
武江的实践印证了“三资”改革的核心逻辑:清淤是前提,制度是根基,富民是归宿。通过追回流失收益、斩断腐败链条、激活沉睡资源,武江不仅整出了经济效益、清朗了政治生态,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车间工人刘阿姨的话道出心声:“守着家挣到钱,还能照顾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如今,这场改革已融入“百千万工程”肌理:从合同监管的“武江标准”,到资源盘活的“一村一图”,再到联农带农的“车间模式”,一套可复制的制度体系正在粤北大地生长。正如凤武大厦顶层眺望的风景:曾经荒废的土地上,新产业拔节生长,乡村振兴的画卷正从点状开花走向全域绚烂。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6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4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