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郎溪:村里有了竹帘厂 门口就业促增收
近日,走进郎溪县姚村镇天子湖村竹帘加工厂,可以看到车间里的生产场景:一台台机器轰鸣运转,工人师傅各岗就位,从原竹切割,到破片、开条、劈篾、织帘……一派有序忙碌的生产场景。
上午9时许,竹帘加工厂老板戴永富例行巡视了流水线,然后开始忙后勤——把冰在水池里的几个大西瓜切块,分发给流水线上的工人。天气热,厂里安装了通风设备,供应盐汽水和西瓜,还准备了防暑降温药,要是温度特别高,则安排工人错峰劳动,安全生产为第一位。
“我们姚村镇的毛竹多,办竹器厂原材料不用愁,最主要是能够解决大伙儿的就业问题,于是,我就把跑了20多年的农用车卖了,投资100多万元建厂房、买机器,办起了这个厂子,申办了‘诚文竹器厂’营业执照。”戴永富介绍道。
据了解,戴永富的竹帘厂年消耗毛竹2万余吨,在解决本镇毛竹“不愁卖”的同时,还收购本县十字、毕桥、飞鲤等镇的部分毛竹。“广德市誓节镇和宣州区洪林镇的毛竹,有的也送到我们厂子,保底价收购,每百斤25——30元。”
问及产量和销路,戴永富介绍,主产品是“2.5米乘1.35米”的径向帘,年产155万张,销往广德市某胶板厂制作集装箱底板,年产值约1100万元,“销路不成问题,有多少要多少。”
家住该镇姚村社区高枫树组的农妇郭忠萍,56岁,是厂里的老工人,她已在该厂干了6年了,“骑电瓶车8分钟就到,每天能挣200多元。”
从一根根毛竹到一张张竹帘,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基本上都是计件报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现在,厂子正常生产需要70个工人,每人的日工资不低于220元,另外还有几十个工人负责砍毛竹和拖运毛竹,也是多劳多得。”
“准备购买烘干设备,把竹帘烘干后发到胶板厂,拉长产业链,又能增加十来个就业岗位。”说到下一步,戴永富明晰发展路径,“还要花功夫调研行情,对接新市场,更新产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厂子保持生产活力,让乡亲们挣钱的路子越走越亮堂。”
姚村镇是郎溪县唯一的山区镇,山场总面积15万亩,其中毛竹约7万亩。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和扶持像戴永富这样的能人创办竹制品加工企业,将“竹产业”培育成村民稳增收、能致富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前,该镇竹器加工厂及利用毛竹下脚料“竹枝”加工竹扫把的小作坊共有50余家,两类竹产业可解决近千人“家门口”就业。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8-19
2025-08-19
2025-08-19
2025-08-19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