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一业” 带动 “业业” 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行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措施,聚焦“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全力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一牛”拓销路,数字赋能下的产业升级
“现在赶牛不用鞭,在交易窗口就可直接下单!”复兴镇敖家村养殖户敖子江开出票据,8头西门塔尔牛即刻成交。这座渝湘黔三省交界处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每逢农历“四、九”开市便车水马龙,日均500头的交易量、单日800万元的成交额,7亿元的年交易规模,见证着“牛经济”的蓬勃活力。
在326国道与杭瑞高速交汇的七星社区,标准化牛舍鳞次栉比,正是毗邻肉牛交易中心带来的经济效益。
“早上出栏中午变现”的便捷,得益于“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销闭环。“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销闭环中,“反租倒包”模式成效显著,今年已带动200多户养殖户与双汇等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目前,德江全县存栏肉牛17.56万头,年产值达15亿元,5个千头牧场、60余个百头牧场构成产业矩阵,4.38万农户在“牛经济”中稳步增收。
“一叶”富百家,万亩茶山上的生态密码
在2025第六届茶业大会上,德江“壹沐茶”、宏壶春福鼎翠芽、平原白茶从众多茶叶中脱颖而出,斩获第十届亚太茶茗大奖(绿茶组)“一金两银”奖项。
奖项背后,是“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2024年,德江县平原镇依托茶产业优势,创新推出“共富茶厂+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在该镇水车社区成立德江县平原强村富民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当地茶农提供代加工点,联系更多外地客商来此收购,为茶农提供更多的选择。
“共富茶厂”的建立,不仅缩短了加工时间,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推动了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更是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此外,德江茶叶还有独特的“冠军基因”。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无公害种植理念到科学加工,无一不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基于这样的优势,德江县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借助新媒体赋能茶叶产业发展,让德江茶叶“出山”,茶叶销量大幅提升,预计2025年底产值将突破15亿元。
“一麻”藏珍馐,地理标志品的产业突围
“天麻种得好,赛过挖元宝!”在高山镇的示范基地里,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采收肥厚的天麻块茎。这份传承六百年的“山中宝”,如今已戴上国家地理标志的桂冠。
面对林下仿野生种植的产量瓶颈,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驻点攻关。“我们要让每寸林地都变成‘绿色银行’!”技术员指着新研发的菌材配方说。
沙溪乡采用“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方式,更是引入“设施栽培”技术,通过“桶装栽培”,让天麻避免外界污染,促进水土保持,便于集中管护减轻劳动成本,栽培面积2万平米,每平米产量提升到3至4斤。
县委、县政府将其纳入“一主两辅”产业布局,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每年投入千万奖补资金激发种植热情。
延伸产业链,让天麻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天麻酒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天麻片、冻干片、天麻粉、天麻面条、熟化保鲜天麻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2025年,全县天麻种植面积达100万平米,预计产量4800吨,综合产值超3亿元,昔日的“山疙瘩”真正变成了“金元宝”,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一斛”生万金,链上党建的鲜活样板
在德江县荆角乡,有这样一株“仙草”,凭借年均15℃的气温、超85%森林覆盖率和丹霞土壤的天然摇篮茁壮生长。
曾经,优质资源受困深山,直到2023年山顶中药材党支部成立,以“党建红”激活“石斛金”,重塑全产业链格局。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由党员技术骨干带头、党支部协调资金,探索出“组培育苗—驯化移栽—林下种植”的全链条生产体系,引入超低温冻干设备,开发枫斗、石斛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如今,荆角乡铁皮石斛种植面积4000亩,配套组培室、深加工线和石斛酒生产线,带动周边6个村412户村民增收。
党支部通过“党委定方向、支部强执行、党员作示范”协同机制,将深山“仙草”变为年分红超35万元的“富民金斛”,生动诠释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德江实践。
“一橙”映丹心,荒山变金山的生态逆袭
乌江两岸,脐橙产业绘就生态与经济双赢画卷。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3万亩荒山,如今变身郁郁葱葱的脐橙林,1.6万亩挂果面积年创收4000万元。
沿江党建联盟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整合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资源,构建起“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护”的发展格局。
返乡能人张向京带领合作社玩转直播带货:“家人们看这果肉,晶莹剔透像琥珀!”抖音直播间里,万斤脐橙被一扫而空。驻村第一书记杨唐则带着样品走南闯北:“我们的橙子糖度达14度,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在“梵净山珍”区域品牌加持下,德江脐橙不仅登上盒马鲜生的货架,更远销东南亚。
这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正让乌江两岸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奶”惠千家,生态牧场的共富实践
每天清晨7点,德江县复兴镇生产的新鲜牛奶约19吨起运,由皇氏集团遵义乳业公司加工后,当天42个鲜奶制品就销往遵义、贵阳、凯里、德江、凤冈等城市,可满足20万人饮用新鲜牛奶的需求。
养殖场内,现代化泌乳牛舍、青贮窖、特需牛舍、智能化转盘挤奶厅、综合牛舍、草料库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奶牛养殖打造了坚实基础。
2021年,经德江县政府招商引资,总投资1亿元的皇氏集团德江德源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场落户复兴镇联合村。“一杯鲜牛奶”品牌在德江深入人心,背后则是复兴镇生态牧场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共富实践。
德江县依托皇氏牧业用工需求,建立劳务服务工坊,解决企业用工难、群众就业难、集体增资难问题,实现三方共赢。同时,探索企业务工挣薪金、土地流转获租金、饲草种植赚资金、利益联结分股金“四金”模式,以一杯鲜牛奶为纽带,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村民富裕紧密相连,书写着“一奶惠千家”的共富篇章,助力乡村振兴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24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