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行走的思政课”提升育人实效

2025-09-08 来源:网络

  作者:林弼渠(福建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修部教师)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宁夏银川,“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个特殊的思政课堂,以银川市永宁县闵宁镇为起点,联动闽宁新貌展示中心、白岌滩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场所,构建起“沉浸式”学习场景,让理论知识“走”出课本、“行”在脚下。近年来,银川市已遴选40多个“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挖掘打造了14条精品实践教学路线,成为各地不断延展思政教育教学半径、拓展实践育人空间的一个生动缩影。

  “行走的思政课”缘何受关注?不仅在于其教学形式的突破,更在于其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能让真理在实践中焕发伟力,让信仰在行走中扎根心灵。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认知层面的断裂,让理论传授自然内化为价值追求。此前,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为系统强化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指引。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仅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教育主导、多方联动的常态化运行体系,也要求实践课程设计遵循认知规律与价值目标,形成阶梯递进、逻辑严密的实践图谱,构建逐步上升的价值塑造链。当学生沿着精心设计的主题脉络,在连贯的实践场景中经历感知、参与、反思的完整过程,抽象理论便在实践中获得生命质感,转化为具象认知。比如,有高校精心打磨“长江边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上游巴蜀古城的考古现场感知文明起源,在中游荆楚大地体验非遗传承、了解水利工程,在下游江南水乡探寻改革开放与生态治理密码。这些用心的探索,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不仅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也启发他们思考,从而更好实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效果。

  深挖地域禀赋,激发在地资源育人能量。思政教育如何避免同质化?方法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资源禀赋作为思政教育的“资源库”,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价值载体,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学现场,打造专属版思政图谱。比如,福建立足于本土特色,构建“金色思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丝”四大专题,系统设计“思想探源之路”“星火燎原之路”等七大系列线路,增强了社会实践的文化味、亲切感。陕西着力打造“青年延安行”活动,通过融合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将学生由“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增进青年学子的价值认同。同济大学依托上海这座城市的鲜活实践,引导学生们走访寻常街巷,从中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密码,调研“工业锈带”的重生路,从中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激活优质育人资源,让历史纵深与时代智慧共同绘就思政课堂的“行走”坐标,广大学子能够在实践中更好读懂中国、感悟时代、砥砺担当。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其核心在于构建“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育人闭环。数字技术赋能可以为这一闭环提供关键性支撑,有效破解教育实践浅表化的瓶颈。比如,推动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整合地域性资源库与虚拟场景,可使“指尖课堂”突破时空限制,延展认知半径;构建云端成果管理与动态评价系统,将田野日志、调研报告等实践成果转化为结构化档案,可以更好推动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在西南财经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学生可沉浸式体验红军在泸定桥上浴血抢关、“亲历”悬崖村的脱贫之路,虚拟现实、动作捕捉、人机交互等手段的创新应用,让学生得以“参与”历史、深度代入,在真实的情感共鸣中接受心灵洗礼。深化数智赋能,增强思政教学的鲜活性、实践性、参与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实践学习路径,将助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提高思政育人质量,让思政教育更加紧密地扎根实践土壤。

  “行走的思政课”最终指向的是从价值认同到行为自觉的跃迁,这种价值内化遵循“具身体验—情感共鸣—认知升华—行为自觉”的心理机制。让青年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验证理论,在服务社会中体认价值,教育才能完成从知识积累到人格塑造的质变。比如江苏高校通过话剧活动引导学生查阅烈士家书、走访烈士亲属,使信仰选择从历史叙事转化为个体生命的拷问;陕西高校组织学生在南泥湾劳动基地插秧收割,在春播秋收的过程中领悟自力更生的精神力量。202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全国2700余所高校520余万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其规模效应见证着实践育人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教育逻辑的根本转变,即思政教育从“说教式”转向“体认式”,从“外源性灌输”转向“内生性觉醒”。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的淬炼中,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紧密相连,于躬身实践中不断校准人生坐标,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行走的思政课”以其空间延展性、资源鲜活性、过程互动性和价值实践性,深刻重构了思政教育范式。坚持开门办好思政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应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条主线  ■把伟大抗战精神更好地融入日常,是重要的教育课题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一

2025-09-08

  作者:林弼渠(福建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修部教师)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宁夏银川,“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个特殊的思政课堂,以银川市永宁县闵

2025-09-08

  首都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之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钟声响起。  经过约7个小时的上岗服务后,北京工业大学志愿者刘东林有机会与观

2025-09-05

  男儿当奋擒鲸志 但开风气不为师  ——记“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  初秋的北京凉风习习。京西万柳的一栋居民楼里,95岁高龄的中

2025-09-05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灵魂,也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日前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的教育家精神铸魂

2025-09-05

  安徽师大学子暑期支教接力20年,孩子与他们约定:  “老师,明年见”  去年夏天,安徽师范大学大一新生陈志伟第一次来到安徽省岳西县田头乡支教,沉默寡言的男孩龙

2025-09-05

  近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以学科调剂、进城选调、跨系统安置等方式推行教师转岗分流,应对生源锐减导致的教师编制冗余与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相关举措引发讨论。  一段时

2025-09-05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房产 | 公益 | 时尚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环保 | 法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运营单位:北京竣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泥洼北路6号院9号楼二层203-1520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51227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Copyright © 2025-2030 中国城乡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电话:40001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