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治水润民生 护绿向未来 科技赋能流域生态治理

2025-06-09 来源:人民日报

  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曾经肆虐的互花米草逐渐退去,盐蒿红草随风摇曳,勺嘴鹬等濒危候鸟在修复后的滩涂上翩跹起舞;在贵州贵阳东门河畔,曾经的黑臭水体变身生态公园,居民们沿着清澈的河岸散步,看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些生态蝶变的背后,都离不开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复旦大学郑正教授带领团队在流域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持续深耕。团队以“清流水网”理念为引领,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为长江、黄河和太湖、滇池等流域的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守护碧水清波的征程中书写着科技赋能的时代答卷。

水域生态环境的技术攻关与实践应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列为重要任务。在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被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5%,重要江河湖库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我国流域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的现实挑战,郑正团队聚焦“外源污染控制—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链条,展开了长期持续的科技攻关。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与城市径流污染交织的难题,团队创新性提出“清流水网”技术体系,通过生态沟渠、静脉河道、复合塔式生态滤池等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将分散的沟、河、渠、塘串联成网,构建起“拦截—净化—循环”一体化的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网络。在江苏武进区的太湖流域示范工程中,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BOD、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出水水质达到IV-Ⅲ类标准,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头痛医头”,而“清流水网”更注重系统性和循环性。团队研发的复合塔式生态滤池通过多层级好氧-厌氧单元的优化组合,较传统工艺处理效率获得大幅提升,占地面积却减少40%,特别适合人多地少的南方河网地区。这项技术已在长三角、珠三角建成百余座工程处理设施,成为农村污水治理的“标配”技术。

  在云南滇池、安徽巢湖等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中,团队突破传统“治水不治生态”的局限,研发出“生态时空构建技术”。通过在水体表层布设抗风浪生态浮床、中层构建可升降沉水植物-生物膜系统、底层铺设改性陶粒滤料,形成“表-中-底”立体修复空间,实现了水质净化与生态系统重建的协同增效。应用该技术的湖区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藻细胞数量大幅下降一个量级,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覆盖率大面积恢复,形成了“草型清水态”的健康水生态系统。

  更令人瞩目的是,团队在东台条子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修复实践。针对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湿地退化难题,他们创新采用“物理刈割+生物替代+微地貌改造”组合技术,三年时间内将互花米草控制区的物种丰富度提升数倍,底栖生物量显著增加,这为勺嘴鹬等极危物种恢复了关键栖息地,使渔民的捕捞量得以上升,经过治理后的湿地自然景观和物种多样性吸引了大量游客。

  科技赋能民生 守护碧水清波

  在贵州清镇东门河,曾经的“黑臭河”如今变身“景观带”,这得益于郑正教授团队打造的“公园式生态工程”。他们将塔式生态滤池、梯级人工湿地、旋转浮床等技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在10万平方米的核心治理区实现了“水质净化-生态景观-民生服务”的三重功能。工程运行十年来,下游水质稳定在Ⅲ类,真正实现了“自稳定”和“可持续”,不仅保障了百花湖3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有效治理的背后,是团队对“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工程示范-规模化推广”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的执着追求。复合塔式生态滤池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从填料配比到流场设计都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形成了“耐冲击负荷、低运行成本、易维护管理”的成熟技术,运行费用不到传统工艺的一半。

为全球水域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在2012年美国休斯顿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2016年捷克布拉格世界地球科学多学科研讨会等国际会议,郑正教授多次受邀做大会主题报告,系统介绍其团队技术在中国河湖治理中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团队的“清流水网”、“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水体生态空间构建”和“基于生态位竞争的重污染水体治理”等技术获得了国际高度认可,获得了多项德国、法国以及瑞士等地举办的国际发明展的金奖。

  团队主持了30多项国家及地方省部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一等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育才奖等诸多荣誉,累计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含发达国家10余项)。团队还出版了环境与人类相关专业著作4部,为国内外环境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郑教授团队正围绕“双碳”目标展开新的探索。他们将生态修复与蓝碳经济相结合,在条子泥湿地开展的“盐沼碳汇计量与交易”试点项目已初见成效,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新范式。不仅要治好水,还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团队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

  从太湖之滨到云贵高原,从长江两岸到黄海之畔,郑正教授团队书写了一部流域治理的科技传奇。他们的实践证明,锚定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就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留下坚实的科技足迹。他们是碧水清波的守护者,更是绿色发展的追梦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这样的科研团队,正以科技报国的初心和绿色发展的信念,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征途上续写新的荣光。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多年来,敦化市积极响应国家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号召,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境内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守护这些珍贵的绿色“活化石”。

2025-06-09

  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曾经肆虐的互花米草逐渐退去,盐蒿红草随风摇曳,勺嘴鹬等濒危候鸟在修复后的滩涂上翩跹起舞;在贵州贵阳东门河畔,曾经的黑臭水体变身生态公园,居民们沿着清澈的河岸散步,看白

2025-06-09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黄某和等人在明知中华穿山甲等动物系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情况下,仍非法收购、出售中华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2025-06-07

  当前,我国已成为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预计将达60亿部。然而,如此众多的废旧手机,却只有少量进入循环利用体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只有约10%的废旧手机能

2025-06-07

  据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2025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竞争性选拔结果公示》,湖北省申报的“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别山南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

2025-06-07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美丽河湖建设的总体要求及近三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

2025-06-07

  近日,《四川省林草碳普惠项目方法学 草地生态修复》发布,这是全国首个针对草地生态修复领域的碳普惠核算方法;再往前的4月,全国首个白酒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地方标准在川落地实施。

2025-06-07

  据“慈利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4日,湖南慈利县环境风险隐患调查处置工作专班就通津铺镇长峪铺村杨家坡溶洞、东岳观镇彩球村大田坑天坑污染整治情况发布通报。

2025-06-06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房产 | 公益 | 时尚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环保 | 法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运营单位:北京竣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泥洼北路6号院9号楼二层203-1520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51227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Copyright © 2025-2030 中国城乡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电话:40001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