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法治+绿色农业”模式全周期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泗洪县积极探索“法治+绿色农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构建覆盖全周期的法治服务保障体系,从严格监管、精准服务、质效提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认证监管,筑牢绿色生产法治屏障。建立“普法—审查—监督”三维法治保障机制,为绿色农产品认证提供全程法治护航。一方面健全跨部门协同认证审查机制,将法治审核嵌入资质预审、现场审核、专家会审各环节,严把源头风险关。另一方面推行“材料审查+环境检测+产品抽检”多重检验模式,组织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参与合规论证,确保程序公正、标准公开。同时,把全县637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农安泗洪”数字化平台实行动态监管,依托智能研判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后,推动驻村法律顾问绘制覆盖6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法治地图”,明确生态红线和权责边界,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田间地头,以全方位法治服务守护绿色农业品牌。
二是优化精准服务,增强产业发展法治动能。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法治服务网络,为农业产业注入法治活力。创新“麦田调解”机制,2025年夏收期间通过移动终端现场调解收割机租赁纠纷11起,发放普法资料1.2万余份,提供法律咨询580余人次。加强“泗洪大闸蟹”地理标志保护,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6起,通过《风险提示函》助力企业堵塞监管漏洞。深化“法治兴农”工程,编制18项核心条款的合同范本和7大风险点的营销指引,通过“云调解”化解涉农纠纷52件。实施“网格化+清单式”服务,为237家涉农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提出法律建议34条,风险防控建议采纳率达92%,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提升质量效益,彰显法治兴农丰硕成果。目前该县建成全国最大连片稻渔共生法治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6个县市形成200公里绿色产业带。建立“泗洪大米”品牌授权使用机制,21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精品包装产品市场溢价达35%。针对全县绿色农业发展实际,依托“利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对涉农环境案件开展公开听证,构建“处罚—整改—回访”全链条监管机制。临淮镇司法所联合水产站创新推出“生态养殖合规自检工具”,助力78户退捕渔民实现亩均收益增长40%,该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长江禁渔转型示范案例。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下一篇:江苏泗洪:送法入企 精准防“蛀”
相关阅读
2025-09-22
2025-09-22
2025-09-22
2025-09-21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