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辨识中草药、实验室“中医药+AI”融合课,这所学校打造“百草园”实践基地
天津市南开区新星小学通过系统化构建中医药特色课程、沉浸式校园文化营造及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将千年岐黄智慧转化为现代教育实践,成为本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典范案例。
日前,南开区新星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姬琳带领记者实地参观了校园中医药文化特色项目,全面展示了学校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方面的探索成果。
姬琳告诉记者,新星小学中医药进校园从2024年5月份开始,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签约仪式。签约之后,把中医药传统课程,纳入到了语数外音体美道法科技劳技等学科辐射,每周一味中草药,通过不同学科的特点,来介绍这一味中草药,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中医药浸润作用。
新星小学打造的“百草园”实践基地成为中医药文化活教材,学生通过种植辨识中草药,将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中医药文化长廊通过“中华药典”数字系统、学生手绘作品等多元形式,实现科学、艺术与人文的跨界融合。
实验室里开展的“中医药+AI”融合课程引发关注。学生们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学习药材性味归经,AI虚拟药房模拟系统更让抽象药理知识可视化。创意教室内陈列的师生研发成果,包括节气养生桌游、经络穴位布艺模型等教具,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我校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团队由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道法、科学、劳技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儿、有想法的青年教师团队,实现了多学科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对跨学科整合的探究,进而推动新星小学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姬琳说,“研究团队还申报了‘构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跨学科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力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植入学生心间,还需要从实践开始。为此,学校给学生派发了中草药的种子,学生可以在家栽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了新星小学家委会的大力支持。”
学校构建“中医药+”校本课程体系,低年级以识药认穴为主,高年级延伸至药性配伍与健康管理,并邀请天津中医药大学专家开展科普讲座。语文课诵读《本草纲目》选段,科学课解析植物生长周期,美术课创作中药标本画,硬笔书法临摹《黄帝内经》名言——10余门拓展课程实现中医药知识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校园内设中草药种植园与文化长廊,学生亲手培育板蓝根、薄荷等药材,观察记录生长过程。端午节制作艾草香囊、重阳节配制菊花茶等节庆活动,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83个班级均以中药命名。如,远志班、当归班。学生借助AI创作特色班歌,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家长组成“中草药园丁队”参与校园种植,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派驻专家指导课程开发。学校与王顶堤医院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体验药材炮制、穴位按摩等实操项目。
“每逢传统节日,学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端午节时,制作中药香囊、包药粽、泡艾草等活动,让我们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赋予学校别样的魅力,让我们深深沉醉其中。”南开区新星小学四年三班学生魏琬庭说。
项目实施后,学生中医药知识普及率达100%,跨学科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学校荣获“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其经验已被河北省涉县新北关小学等共建单位借鉴。未来拟开发AR中药辨识课程,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创新。
“新星小学将继续深耕中医药文化教育领域,进一步拓展课程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开发一系列趣味盎然的跨学科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场景,助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让学生时刻浸润在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推动学校特色办学之路精研不休。”姬琳说。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6-25
2025-06-25
2025-06-25
2025-06-25
2025-06-25
2025-06-17
2025-06-17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