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
从文翁化蜀的泉眼轻涌开始,千百年来,师道在这座城市赓续传承,教育的千帆川流不息。他们点亮一盏又一盏心灯,绽放出满城璀璨的教育繁花;他们越过一重又一重山岭,汇聚成奔涌向前的时代江潮。
成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成都教育力量。
量质并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从文翁兴学、相如赋才、扬雄立言、子美铸诗,到近现代张列五、陆慎言、罗蜀芳等教育家的涌现,一代代成都教育人薪火相传,照亮千年蜀学的传承之路。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成都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动“两自一包”“县管校聘”等教师队伍改革,优化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蓉城教育名家”。
强化师资配备。为千方百计提高生师比配备标准,成都2014年率先探索实施“两自一包”(即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经费包干)管理改革,2018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目前已覆盖学校150余所,“两自一包”聘用教师约2.3万人;破解传统的“以校为主”教师管理体制,以各区(市)县为载体,成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探索实行“县管校聘”改革路径,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目标的城市。
强化人才引进。连续7年到部属师范大学举办“蓉漂人才荟”教育专场,每年考核引进部属师范大学、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优秀毕业生2000余名,考核招聘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高水平竞赛教练、博士等优秀教育人才100余人。
既注重量的增长,也重视质的提升。成都通过深化教师交流机制,推动县域内义务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4%,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25%,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同时,充分发挥名校集团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模式,由龙头学校向被领办学校派出骨干干部和教师,并在集团内部统筹编制安排、人员使用和教研教学。截至目前,市直属学校(单位)与区(市)县开展合作办学项目65个,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30人,切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普惠共享。
育教以师
激活师资建设源头活水
近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发布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名单,来自成都的两名教师和在蓉高校4名教师入选,包括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缪礼红、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李婷梅等。
教师教育是师资建设的源头活水。成都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队伍建设,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师德师风方面,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队伍“崇德修身 正风铸魂”专题教育活动,以“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师德底线”为核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风险隐患定期会商,细化师德问题处置流程,切实守牢师德红线。
在职业发展方面,系统搭建教师进阶培养体系。实施14个市级示范培训项目,累计培养骨干教师(校园长)16100名、名优教师(校园长)1336名、领军教师(校园长)295名、未来教育家76名、蓉城教育名家25名。
在培用结合方面,构建教师发展矩阵体系。建成教师和校园长发展基地学校320所、未来教育家联盟基地学校7所,设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94个、共同体10个,引领带动工作室成员4117名,包含德眉资、甘阿凉等地(市)州成员300余人,开展跨省市学术研讨活动共900余次,覆盖近30个省市、上百万教师,形成集群发展格局。近三年组织优秀教师赴省内送教1537次,惠及教师15.2万人次。
在促进成长方面,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开发“教师精准画像系统”,全市3个区、9所学校入选四川省“5G+教师综合评价”试点单位。自2009年持续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平台”,2024年上线课程1600余节,观看点击量超600万人次。
高素质专业化的良师队伍正不断壮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尊师重教
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保障
教师节来临之际,成都多个区(市)县纷纷点亮夜空,用璀璨灯光向成都教育人致敬。“为教师亮灯”是一座城市对教师饱含深情的祝福与感恩,也点亮了尊师重教的城市风尚。
为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扎实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工作,指导全市23个区(市)县逐步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内名优教师津贴制度,落实课后服务补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既通过精神激励提升教师荣誉感,也增加教育投入增强教师获得感。整合教育、文旅、卫健、交通等多部门资源,推出教师乘坐公共交通享受优待、有关国有景区(博物馆)首道门票减免等专属礼遇……一系列惠师举措正在形成合力。
如今,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精神一脉相承,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良师名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教师共享
打通优质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露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京剧的魅力,当首位外籍共享教育专家戴伟用实验点燃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当成都工匠杨晓诚向孩子们展示不一样的成功经历……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推动的582场“城市共享课堂”打破了教育与各个行业的壁垒,把散布各个系统的“城市教育资源”变得“触手可及”。
长期以来,成都基础教育规模稳居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第二位,但优质师资分配不均、教师结构性紧缺、教师综合育人素质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亟待全新的体制机制进行破解。
教师共享作为成都市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正在成为成都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重要实践路径。在人才上,通过联合各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汇聚起满足学校立德树人需要的各类教育人才资源;在机制上,通过成立市、县两级教师共享中心,健全“市—县—校”三级联动管理架构,出台《共享教师管理办法》《共享资源管理办法》,系统推进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在品牌建设上,打造“运动天府”“美育天府”“科创天府”等9个品牌,让教师共享更加精细化、品牌化。不仅在岗和退休教师为薄弱中小学、幼儿园送去紧缺学科教学、课程与教研指导,还吸引大学教授、艺术家、科技工作者等各行各业人才投身教育,持续拓展美育、体育、科技创新、思政教育、劳动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边界。
截至目前,成都已汇聚共享教师8657名,累计共享500余位行业人才、92名教研专家、358名学科名师、40余名银龄教师和500余家教育机构资源,服务超9280个课时,覆盖800余所学校,惠及师生150余万人次。
加强师资统筹、克服层层困难,全力完成“优师帮培计划”“组团式帮扶”“三区支教计划”等民族地区支教帮扶项目,3年来共计派出752名教师赴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开展教育对口援助,一批又一批的老师扎根当地,用爱和青春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用实际行动展现成都教育担当。
百川汇聚,集锦水之大成;五育并举,铸时代之新人。立足新征程,成都将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扎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持续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助力成都学子拥抱更加出彩、更具可能的未来。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02
2025-09-02
2025-09-02
2025-09-02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