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石北村:党群同心奏乡村振兴强音
在肥城市仪阳街道东北部,有一个传统农业村落——石北村。近年来,石北村以党建为笔、实干为墨,通过盘活资源、创新机制,实现华丽蜕变。如今,石北村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村民安居乐业的示范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民生共享”的特色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筑牢振兴“压舱石”
走进石北村党群服务中心,“三张清单”公示栏格外醒目。村党支部创新实施“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管理机制,将村级事务细化为58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现“按单履职、照单办事”。“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村党支部书记尹义华带领班子成员推行“一线工作法”,累计走访群众450余户,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解决民生难题27件。
在党员管理上,石北村探索“三亮三比”工作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每年七一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设立“党员责任田、党员志愿服务队”,43名党员结对帮扶120户群众。青年党员李芹牵头成立“乡村振兴突击队”,在旧村改造、土地流转等攻坚任务中冲锋在前,带动十多名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党建引领下,党员队伍成为石北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旧貌焕新颜,打造宜居“幸福里”
漫步石北社区,21栋居民楼鳞次栉比,健身广场上老人悠然下棋,文化长廊里孩童追逐嬉戏。“现在出门就是超市、卫生室,孙子上学步行5分钟就到,比城里还方便!”72岁的张大爷说起生活变化如数家珍。
村“两委”秉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构建起“10+N”民生保障体系。2010年,石北村启动旧村改造工程,投资1.4亿元建成21栋现代化住宅楼,配套实施“四化七通”工程,让村民住进水电气暖齐全的电梯房。社区管理创新“村集体自营物业”模式,由村两委成员兼任物业经理,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每年为集体增收10万元。针对旧村区域,投入100万元完成主干道硬化,改善120户旧村居民出行条件的同时,腾出土地资源吸引投资。
如今,社区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卫生服务站、老年幸福院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方位服务,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土地生金,蹚出致富“新路子”
站在泰山牡丹园观景台上,千亩牡丹花海与远处的石坞水库交相辉映。这个由菏泽客商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项目,不仅流转土地350亩,还吸纳20名村民就业。“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100元,还能照顾家里。”脱贫户李大姐一边修剪花枝一边说。
石北村深耕“土地文章”,探索出“三链融合”发展模式。
在土地流转链上,以每亩930元价格流转土地800余亩,引进山东果科所建设肥桃培优园,培育的玉妃桃每斤售价达20元,带动集体增收10万元;同时引进山东兴润园林研发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内含采摘园、千户家庭农场、景松园、CS模拟真人实战基地等,带动集体增收20万元。在自主经营链方面,成立石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肥桃培优+开心农场+樱桃采摘”立体农业。30亩肥桃培优基地,45亩樱桃采摘园,20亩开心农场吸引200余户市民认养,以上三个项目年可增收10万元;劳务输出链上,帮助1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让土地成为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红利包”
石北村始终将民生福祉作为振兴落脚点,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节日慰问品,为全村农户购买平安保险,每年投入2.2万元用于慈善救助;投资50万元建成卫生服务站;2020年争取专项资金完成社区道路“白改黑”,2022年实现集中供暖全覆盖;设立28个公益岗位,参与水库巡查、禁烧巡护等工作;投资100万元建设生态公墓,推行“零彩礼、简丧事”新风尚。近三年,村集体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超800万元,真正实现发展成果惠及每位村民,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如今,石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7万元,先后荣获“红旗村”“先进村”等12项荣誉。村党支部书记尹义华感慨:“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答案,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市场导向,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聚宝盆’,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受益者’。”
从旧村改造到产业兴旺,从环境提升到服务优化,石北村正以昂扬姿态,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5-14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