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嘴山,产业与教育“双向奔赴”
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推进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在石嘴山这片土地上,一场教育与产业深度交融、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正蓬勃展开。
在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周裕凯刚毕业,便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员工。如何实现毕业即就业?除了在上学时练就了扎实过硬的业务技能,还得益于他在上学期间就已成为该企业的实习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将所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周裕凯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批学生已“半工半读”,一只脚迈入了企业大门。
促成这一可喜局面的,是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精心构建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夯实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继而深入企业培训中心实战,带着岗位中的真问题,再返校精准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通过跟岗实习,将核心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素花说:“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打通了从理论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既为企业锻造了高素质技能人才,也让学生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像“工学交替”这样的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市还有很多,各类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学徒班”“工匠班”等班型,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我市持续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职业教育科科长卢诚介绍,目前我市各院校已与共享铸钢、天地奔牛等12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累计签订200余个“订单班”,建立企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3家。
产教融合的春风同样吹拂着宁夏理工学院。在其民航现代产业学院内,1:1还原的飞机模拟舱和机场航站楼实训区已逐步融入学生日常课堂。“我们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自2020年开始合作,民航现代产业学院从最初只招收了一个班18人,发展到现在1672名在校生。”宁夏理工学院副院长李慧见证了深度融合的力量,今年7月,民航现代产业学院171名毕业生被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及机场录用,一次性就业率达100%,擦亮了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宁夏理工学院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宁夏理工学院校长吴伟表示,学校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塑造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携手建立了民航现代产业学院、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切实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学院设立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更是如此。目前,我市院校开设专业对应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开设的专业共有58个,新增光伏工程技术应用、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12个,对先进制造类、人工智能类等多个“热门”专业扩大招生培养规模。各院校深化校企科研项目合作,致力于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2个、技术专利36项、研发升级技术70余项,推动19家企业实现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目前,全市已有“双师型”教师199人,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宁夏理工学院获批宁夏新工科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当企业导师走进校园传授“真经”,当学校课堂搬进企业车间,当学生作品直接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石嘴山产教融合的实践,正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澎湃的技能动能,也为万千学子铺就了立足当下、通向未来的坚实道路。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8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