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二连浩特:驱沙唤得千重绿,筑梦未来百代春
曾经,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几代牧人直面狂风与黄沙,那卷起的沙帐遮天蔽日。谁能料到,如今这片距北京直线距离仅约400公里、曾被称作“京津风沙源头”的沙地,正上演着“沙退人进”的生态奇迹!
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自然资源局勇扛使命大旗,运用系统思维持续推进沙源治理工程,统筹开展植被种植、沙化土地封禁等工作。通过对沙化数据进行动态监测,不断优化治理方案,为筑牢区域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沙现场
2024年,二连浩特市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完成围栏封育40万亩,工程固沙4.4万亩,人工种草2.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治沙任务;2025年更是锚定退化草原修复52万亩和3.6万亩的固沙目标,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将提前收官,目前已全面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
面对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重大使命,二连浩特市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优化技术路线。浑善达克沙地逐步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植被盖度得以恢复,沙丘扩散得到遏制,风沙危害有效降低,治理成效愈发显著。
在治沙模式方面,打破以往“企业干、农牧民看”的传统,探索出“以工代赈”新模式。秉持“谁的草场谁申请、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自愿治理的牧民草场纳入围封禁牧范围。牧民们不仅变身成为草原监督管护员,还积极投身治沙一线。
在治沙技术方面,将科技融入沙地治理。过去众人背苗扛水的“人海战术”,如今已升级为“机械治理、人工为辅”的新型治沙模式。通过数字化控制播种量、精准设计亩数,相较于人工治沙,效率提升了几十倍。同时,结合当地干旱、多风、土壤贫瘠的特点,科学选用花棒、沙生冰草等耐旱、耐风沙的近原生植被,助力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完善。
机械化治沙
如今,骄阳下的浑善达克沙地,“网围栏 + 草方格 + 施肥补播 + 人工种草”等措施覆盖重点风沙通道,曾经肆虐的流动沙丘被大片新生植被所覆盖,生态屏障的骨架已然成型。这背后,是几代人“沙不退、我不退”的坚定信念,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07
2025-07-07
2025-07-07
2025-07-07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