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 

内蒙古:将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深度融合

2025-06-23 来源:人民日报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以及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将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促进之路。

  记者近日在采访时了解到,内蒙古通过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以工代赈等举措,将自身发展需要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紧密结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翟瑛珺介绍,内蒙古深入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将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将人才和劳务供给与企业用地、用能一同纳入要素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稳定和扩大就业。今年前5个月,内蒙古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65万人,转移就业259万人。

  伊利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老师在为员工们讲授设备运行原理和关键控制点。

政企协同打造技能人才“摇篮”

  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合作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乳业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便是这一模式的践行者。在政府补贴资金的助力下,伊利投资建设了“双孵化”车间,致力于人才与产品的同步孵化。

  “这里作为伊利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一部分,拥有先进的乳品加工设备和工艺,满足乳业全品项的试产加工条件,具备乳品加工技能实操训练条件,同时可承接各类乳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双孵化”车间将成为乳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有力补充。

  “乳业产业链中,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是灌装工。” 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灌装设备比较复杂,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就可能造成较大的成本损失。”传统“师带徒”模式下,员工最快也需3个月才能上岗。如今,借助“双孵化”车间,通过引入VR虚拟仿真实训等数字化学习技术,员工可以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培训周期缩短至两个月。

  伊利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辐射效应也在显现。“我们除了为伊利的企业培训技术员工,还为乳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同时与合作院校开展在校学生产教融合培训。”

  伊利集团现有员工6万多人,其中有部分员工就是通过“双孵化”车间培训上岗的。

  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袁伟表示,呼市正积极推动技能人才体系建设,“立足本市产业发展,指导企业和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围绕重点人群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内蒙古既是全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地。

  国家级数控技能大师赵晶的工作室,也是装备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工作室所在的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评价、薪酬待遇激励等形式,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急需的技能人才。

  记者来到赵晶大师工作室时,正在专注练习数控铣的学徒吕世伟对记者说:“在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后,加工工艺安排更合理了。”吕世伟表示,选择来此学习的初衷是“不仅提高自己的技能,做出好产品,还想参加相关技能大赛”。

  赵晶介绍:“我们的大部分一线技能人员都属于数控领域,所以工作室的培养方向以数控铣、数控车等为主。”工作室紧密对接集团产业发展需求,目标是打造一个金字塔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将技能培养辐射到更多一线技能人员。“我们的方向不只是培养更多拔尖人才,还要让广大一线技能人员有好平台、良性发展空间,更好地提升和展现自己。”

  一机集团培训中心是大师工作室在技能人才“传帮带”方面的拓展和延伸。“培训中心不仅负责集团员工的整体培训工作,也承接外部培训任务,让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更充分被利用。”培训中心主任王伟说。

  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培训中心仅技能提升培训就达2万余人次,已开展81个职业的自主评价、37个职业的社会评价,并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获批自治区兵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以新举措保障新领域新发展,促进技能人才链与产业行业链高效精准匹配。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于海燕说:“随着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依托高标准实训基地,一条培养高技能人才、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正在内蒙古形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力。”

  国家级数控技能大师赵晶(右)指导徒弟测量零件。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蒙苏经济开发区,全球首个“风光氢储能”零碳产业园正在改变当地就业生态。记者走进园区内的远景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厂区,“这是100%绿电制造的零碳动力电池,年产超1000万颗电芯;这是摩奇智能充电机器人,两小时可充满续航600公里的电动车……”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IE主任工程师杜文峰介绍道。

  远景动力作为首家落户并投产的内蒙古本地高端锂离子电池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创造了大量优质岗位。

  “新能源是未来的蓝海,其规模和效益增量远超传统行业。”杜文峰说,公司坚持人才强企,“我负责的工业工程团队15名成员中,13人为应届毕业生,来自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去年公司共引进人才300余名,技术类岗位占比超60%。”

  杜文峰的人才团队不仅服务于本地基地,还为正在布局全球市场的“母工厂”持续输送人才, 2026年将扩大校招规模。

  “远景动力目前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1500余个,其中技术类岗位占比超60%。”远景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任飞娇说。

  零碳产业园所在的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带动就业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伊金霍洛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徐雪蒙介绍,园区带动就业4万余人,很多外出务工的本地青年因产业园就业机会增多选择返乡,2021年以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100多人,人口净流入约7万人。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治沙项目现场,参与以工代赈治沙项目的村民在铺沙障。

以工代赈,既保护生态,又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生态工程不仅是守护家园的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前往杭锦旗“三北”防护林的途中,透过车窗,只见道路两侧的沙丘连绵起伏。沙丘上整齐排列着沙障,沙障中央栽种着沙柳等耐旱树种。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治沙项目现场,50岁的杨志瑞一边种植沙柳,一边向记者介绍他工作的细节:“这是我们铺设的草方格,草方格中间栽植沙柳、柠条或杨柴,还会沿着草方格的方向铺设滴灌水管确保成活率。”杨志瑞的家就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他除了种自己家的地,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参与治沙工作。“有空闲就来,家里活多时就不来了。”杨志瑞说,“平均每天能赚300多元,还能照顾我上了年纪的父母。”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刘永光也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人,2021年开始做林地修复提升类、种植固沙类项目。2023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启动以来,杭锦旗党委、政府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政策,鼓励农牧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生态建设。刘永光以合作社形式参与生态建设。“我在杭锦旗‘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中承揽了1.5万亩治理任务,包括工程治沙、人工种草,带动100多人就业,20多户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项目。”刘永光说,仅农牧民劳务工资就已发放超100万元。

  “通过合作社组织农牧民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模式,不仅能加快治沙工程的进度,也减少了管理成本。”杭锦旗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事业中心主任杨金耀说,合作社通过重点项目雇佣当地农牧民和困难户参与以工代赈项目。

  58岁的刘文忠是杭锦旗另一位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村民,“我年龄大了,不适合外出务工。”刘文忠说,虽然在沙地里栽种沙柳需要忍受沙漠中的风吹日晒,但对能在家门口找到收入可观、工资有保障的工作感到满足。“这份工作能为我带来每月近万元的收入。植树造林还能为在沙漠边缘生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树林。”他说。

  自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以来,杭锦旗“三北”防护林以工代赈项目共带动1000多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1000万元。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在杭锦旗推进,鄂尔多斯市其他旗也在实施。”杨金耀说,2025年总建设任务20多万亩,总投资近1.5亿元,目前已与152个合作社签订近千份合同,项目预计可吸纳本地农牧民400多人就业,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0万元。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6月18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推动做好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3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整治涉

2025-06-23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以及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将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促进之路。

2025-06-23

  日前,内蒙古包头市东河湿地管护中心巡护队在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东河片区日常巡护时,接到天禾农业工作人员通知,在十大股村湿地附近发现一只水鸟正在浅水区奋力挣扎,无法脱离水面。保护区救援小

2025-06-23

  “这里让我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日前,走进清水河县人才公寓,看着和暖的阳光照进舒适的床榻,县委党校新入职的汪孟举感慨地说。

2025-06-23

  准格尔旗党建引领红色创投项目近日启动。项目以民生需求为核心、基层党建为纽带,由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在职党员、新就业群体、各类志愿者等组成,服

2025-06-18

  6月16日,走进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设施农业小区,一座座大棚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民张洪亮喜滋滋地说,大棚一年种植两到三茬,亩均年收益3.5万元左右。去年,他家7个棚

2025-06-18

  “张书记,脚步这么快,着急干啥去呀?”  “下午二小有节爱国主义讲座,我得给同学们好好说道说道,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武川有多少红色历史佳话,有多少感人至深的

2025-06-18

  日前,磴口县首个光伏帮扶项目巴彦高勒镇旧地村2.34兆瓦光伏顺利并网发电。  在巴彦高勒镇旧地村,一排排崭新的光伏板整齐排列,随着合闸操作的完成,变压器各机组灯亮起,该光

2025-06-18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房产 | 公益 | 时尚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环保 | 法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运营单位:北京竣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泥洼北路6号院9号楼二层203-1520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51227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Copyright © 2025-2030 中国城乡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电话:40001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