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铁书写共生答卷 ——看沈白高铁如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向共赢
可以想见,当沈白高铁这条钢铁巨龙悄然穿梭于长白山的林海雪原,它将以独特的“双线叙事”,在吉林黑土地上书写交通建设的新范式——它既是激活区域经济的“黄金动脉”,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为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贡献着兼具温度与深度的生动范例。
动脉赋能:绿色为底,织就振兴新图景
沈白高铁的独特价值,在于始终以“绿色振兴”为核心锚点,将吉林省内纵横的区位优势与富集的生态禀赋深度融合,巧妙把散落的“点状资源”拧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纽带”,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兼具韧性与活力的新动能。
它宛如一条灵动的“生态资源缝合线”,轻轻串联起五女峰的层林叠翠、高句丽古迹的沧桑遗存、龙湾火山口湖的静谧清幽与长白山的雪域豪情,勾勒出“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的绿色旅游廊道。往昔,沿线景区常因山路崎岖、车程漫长而“各自为战”,部分区域甚至暗藏过度开发的生态隐患;如今,高铁让“一日跨多域”从梦想照进现实,不仅大幅减少游客自驾带来的碳排放,更推动沿线城市自发形成“生态旅游联盟”,让“旅游红利”以生态友好的方式,精准滴灌至通化、白山、延边等地的乡镇村落,真正实现“游客玩得舒心、生态守得安心、百姓过得开心”的三重共赢。
在产业升级维度,高铁更像一台高效的“绿色要素加速器”。过去,吉林东部山区曾陷入“守着生态宝库、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高铁开通后,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长白山的绿色食品、冰雪装备、康养产业,通化的中药材加工、葡萄酒酿造,白山的矿泉水开发,将得以顺畅对接全国大市场。
生态筑基:创新实践,筑牢绿色生命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沈白高铁建设的行动准则。项目团队始终以“最小干预、最大保护”为原则,用一系列创新实践,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
线路规划阶段,一场“为生态让道”的精细设计就已展开。
设计团队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勘察等技术,对沿线17处自然保护区、22处水源地进行反复测绘与论证,最终确定“绕、穿、避”相结合的方案:能绕开敏感区的,坚决不越生态红线;实在无法绕开的,便以深埋隧道穿越。
施工过程中,“绿色建造”的创新亮点更是随处可见——
59处弃土渣场不再是“环境负担”,通过破碎、筛分等工艺,摇身变为路基填筑的“绿色建材”,既减少了土地占用,又节约了天然骨料资源;290处临时用地全面实行“生态护照”管理,施工前详细记录土壤类型、植被种类,竣工后严格执行“表土回覆+植被重建”,如今复垦率已达100%。
沈白高铁全线179处声屏障、2174户隔声窗,共同构筑起一条贯穿吉林东部的“静音走廊”。
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更尽显“绣花功夫”。园池特大桥下,是中华秋沙鸭每年春季必来的繁殖地,这种被称作“鸟类大熊猫”的珍稀物种,对噪声极为敏感。项目团队专门创新研发“微穿孔+阻尼层”复合结构声屏障,235.8米的全封闭设计,能将噪声降低19-22分贝,相当于从喧闹街头瞬间切换到静谧书房。
共生致远:践行“双碳”,书写和谐新答卷
沈白高铁的价值,早已超越交通基础设施的范畴——它是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的“催化剂”,更是践行“双碳”目标的“示范者”,为如何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吉林经验。
作为低碳交通的典型代表,高铁的环保优势尤为突出:单位运量的能耗仅为汽车的1/8,碳排放更是低至汽车的1/16。沈白高铁开通后,将大幅分流通化、白山、延边等地的公路客货运量,每年可减少数万吨碳排放,为吉林乃至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高铁正助力吉林沿线地区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圈”:长白山地区依托高铁带来的客流与物流,可进一步壮大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逐步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通化浑江湿地、延边珲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周边城市,借助交通优势打造“生态+文旅”融合项目,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重新定义了区域发展的“价值排序”——生态保护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
这条穿越林海雪原的高铁,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缩影。它所承载的吉林振兴梦想与生态使命,终将在这片黑土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9-25
2025-09-25
2025-09-25
2025-09-25
2025-09-25
2025-09-25
2025-09-16
2025-09-16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