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咸安区:“山上换山下”破解农林发展瓶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开垦山边荒地种杂粮糊口;近20年来,因小农经济收益低,农民普遍“种树圈地”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耕地流向林地。时隔十年的耕、林、园、设图斑分布图分析,咸宁市咸安区耕地流向林地达到15.32万亩,林地变为耕地3.59万亩,净差值11.73万亩。
如何既要保住耕地红线,又要确保林地保有量?
“因地制宜,推动园林地上坡、耕地下坡,优化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布局。”“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坡……”咸安区经过两年认真调查研究和实践,争取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草局同意开展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工作后,创新探索出的“山上换山下”空间等量置换路径。即在做好充分调查摸底,取得村民认可后,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把山边零碎耕地“由耕转林”,在田间林地由林转耕,通过变更土地经营性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人不变,由不动产登记部门为村民重新登记换发不动产权证。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和林业产业发展瓶颈。
咸安区属于幕阜山系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6月25日,汀泗桥镇星星村20组60岁村民宋全才正与妻子一同为山腰边2亩旱地里的竹林除杂。
“清理一下杂草灌木,这竹子才长得更好。”宋全才笑说,一亩旱地的竹木价值1000元,可比种玉米红苕值钱5倍。
原来,这些地是六七十年代父辈在山边开垦的,当时家里育有十个孩子,人口多,父亲开垦20亩地养家糊口度过日。如今孩子在外务工,投入成本大,产出率不高,就荒掉与竹林同化了。
“之前为了保证耕地数量,村里曾花钱请人将200多亩山边荒地进行了耕整,但谁来种又是问题?村里第一年请人种玉米示范,因收入低,第二年没人种又荒了。”
“日享万亩竹海,夜观浩瀚星空。如今80多块零星开荒地全部调成了林地,窜到田里的竹笋成林与竹海连成一片,自然风景更美了。”星星村陈家沟80后村民陈佳利用良好的竹海生态,成立湖北星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低碳生态的康养游项目,从卖竹子到卖生态,生意红火。
星星村支书余杰介绍,全村有500多亩山边开垦地块,因为山边零星地块小且不成片,又不肥沃,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大户不要包不出去。如今,村民将山边地栽上竹树成林,或抛荒地被周边竹林扩边成林同化,变成旅游风景区,搞起农家乐,用较低的管理成本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今,通过实施“山上换山下”,对林耕空间坚持等量置换和林地优先的原则,双溪桥镇南部生态修复与陡坡农用地改林,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林间耕地腾退,加速推动咸安自然保护公园建设和周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有效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将坡度大、不适宜耕种的18126亩耕地等量置换坡度15度以下适宜耕种的林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确保了生态平衡和森林覆盖率,实现了耕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区林业局局长钱华说。
“耕林底数一张图,统筹兼顾优空间,部门同心聚合力,群众利益先保障,调查登记成闭环……”2024年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咸安区举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宋任东代表咸安区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局在会上交流工作经验。
咸安区东南部的大幕乡、马桥镇、桂花镇靠近幕阜山脉,拟推动连片林木种植,助力打造“中国桂花城”“楠竹之乡”。西北部地势平坦,36.34万亩耕地与坡度15度以下的林地交织,是规划中的集粮食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通过林耕空间置换,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一个西北部耕地连片、坡地成园,东南部连绵绿丘、花林竹海的武汉都市圈‘粮仓’和‘后花园’正呼之欲出。”咸安区委书记李军平信心满满 。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