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聚力推进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治水管水守江河 兴水惠民润古城
近年来,安阳市坚持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全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跃升,农村水利条件全面改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水利综合执法示范点”“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
立足“生命至上”
全面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
7月7日晚,一场短时强降雨来袭,市水利局值班室内,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值班人员严阵以待,时刻关注全市防汛抗旱监测预警平台。
“安阳市于2022年3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完成防汛抗旱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这套系统就像‘千里眼’‘顺风耳’。10个子系统35个模块织密‘防护网’,从气象预警到山洪监测,从水库水位河道流量,实时数据一键可知,为防汛抗旱装上‘智慧大脑’,实现防汛抗旱‘一张图展示、一站式查询、一体化监视’。”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刘洪涛指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介绍,今年汛期以来,安阳市持续更新完善全市防汛抗旱监测预警平台,复核9座大中型水库库容曲线,增建8处流量监测设施,统一全市1985高程基准,修正洪水预警预报模型参数,完善直达基层“叫应”系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完备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一环。安阳市除了运用数字赋能,还具备比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
据悉,安阳市陆续完成全市所有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先后实施安阳河、洪河、羑河等13条河流43段中小河流治理,加固及新筑堤防241公里,主要河道消除了过流不畅、险工险段等问题;持续实施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以及广润坡、崔家桥、任固坡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郭盆闸、豆公闸等重点防洪工程完成主体建设任务,持续健全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从“缺水喝”到“喝好水”
全方位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自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那天起,林州群众就在为改善提升饮用水水质不断奋斗。
近年来,安阳市以“全市供水一张网、城乡用水一盘棋”为目标,将城乡供水一体化纳入重点民生工程,抢抓南水北调中线过境机遇,利用南水北调配水指标,于2020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向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等地进行供水。
数百名水利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铺设37.67公里输水管道,贯通13.13公里隧洞,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69处,将一渠丹江水引向太行山。
2023年1月,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竣工,林州市区33万群众圆了“吃好水”的梦,因此也被誉为林州人民的第二条“生命渠”,新时代的“红旗渠”。
与此同时,安阳市水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将东部平原的6个县(区)2148个行政村纳入南水北调受水区域,新建扩建水厂、泵站20余座,铺设管网2084公里,受益群众319万人;在西部山丘区投资18.92亿元实施供水“四化”工程,破解山区供水难题。
目前,全市农村集中供水保障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超过98%。
以河长制为抓手
绘就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20世纪80年代末,安阳河安阳县西陈市村段的滩地内种植有杨树苗1.6万平方米。为保障安阳河流域过水通畅,需要对其进行清除,但由于这片杨树林面积大、形成年代长,给清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024年11月,安阳市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作用,在省、市河长办统筹指导下,探索出一条“精准施策、部门联动、民生为本”的治理新路径,启动“河长+检察长+警长”的行刑衔接机制,成立由检察院、公安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工作组。各部门密切配合,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保障群众生计,实现“清障不伤民”,使原本计划三年完成的整治任务压缩至两个月。
近年来,安阳市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建立健全“河长+”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三省五市”协作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市、县、乡、村2200余名河长层层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安阳市连续三年获河长制考核优秀等次;汤河(汤阴县段)、洹河(林州段)入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美丽幸福河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10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