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画娘杨乃金以蜡刀为笔 让古老蜡染开出“金花”
杨乃金是丹寨县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作为当地一名蜡染画娘,凭借一双巧手,让蜡染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她走出大山、走进展厅,甚至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真正让蜡染在手中开出“金花”。
在丹寨县宁航蜡染公司的画室里,画娘手执蜡刀、以蜡为墨、在不同布幅上勾勒精美图案。杨乃金正是其中一员,这些年,她凭借精湛的技艺,让作品屡次登上国际时装周。这两天,她正紧锣密鼓筹备即将在北京时装周登台的新作。
“这次我不仅仅想让作品登台,更想亲自走上舞台。”杨乃金眼中闪着光,“我想请设计师设计一件素衣,我要在现场上画一只大大的蝴蝶。”
杨乃金出生于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在这里,每位苗家姑娘在出嫁前都要亲手制作嫁衣,因此她自幼便随外婆和母亲学习蜡染。童年家境贫寒,姊妹众多,她没能走入学堂。“没有文化”“不识字”曾让她从未想过能走出大山。
转机出现在2009年,听说县里新开办的“宁航蜡染”招聘画娘,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考核,最终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专职画娘,月工资900元。
“以前只觉得蜡染是自家用,哪想到能赚钱?”杨乃金回忆“以前养一年一头猪才只有700元,当时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月就能拿900元。”这份收入让她第一次意识到,手上的技艺真能“生金”。她陆续邀请村里更多姐妹加入,“宁航蜡染”逐渐成为大家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希望之地。
物质条件改善了,但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蜡染,让这门技艺真正“开花结果”?这成了杨乃金新的追求。她抓住每一次外出机会,身穿蜡染服饰,主动邀请别人试穿、试画,不断推介这项民族瑰宝。
她在创作中也融入了更多情感与想象,成了一名“用蜡刀写诗”的诗人。“我有一幅作品,画的是月亮和一个飞起来的人,”她分享道,“那是我想象自己飞出了大山。我也希望蜡染能飞得更远,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
岁月不负有心人。蜡染生出的“金花”,终于结出丰硕果实。杨乃金的作品陆续登上深圳文博会、四川成都艺博会、北京农博会等大型展会。2016年,她与数十位画娘共同创作的80米巨幅蜡染《百苗图》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20年,她参与设计的36套蜡染服饰更首登英国伦敦国际时装周……
蜡染落地生根,如何让其“根深叶茂”,代代相传。杨乃金引导儿子王海军从小接触、学习蜡染。如今,20岁出头的王海军早已是一位熟练的“画郎”。多年来,母亲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最终他选择回到家乡,传承这项家族与民族的技艺。
“在外面尝试过各种工作,还是觉得回来画蜡染最踏实。”王海军说,“妈妈一直在坚持,我也要和她一起,把苗族文化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作为年轻一代,他思路开阔,善于融合现代传播方式。“我们的文化非常美,不该孤芳自赏。我想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看见它。”他还梦想带着母亲走遍世界,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图腾,融汇创新,让古老蜡染焕发全新魅力。
如今,两代人因蜡染走向富足,这项非遗技艺也借他们之力飞向更广阔的天地,“金花”正长成参天大树。
对即将到来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他们已有新的计划……
王海军说:“到时候我要穿着我自己设计的蜡染衣服,走进游行队伍,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看见、记住属于我们苗族的这份美丽。”
“游行那天,我一定要穿上我最珍贵的那套蜡染苗装,盛装出席。”杨乃金在一旁补充道。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上一篇:丹寨县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教育高质量发展表彰大会召开
下一篇:织金:工业园区景色美
相关阅读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02
2025-09-02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