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林下百合结出“致富果” 苗乡农户笑开颜
时值盛夏,海棠村的山林里却透着沁人的凉意。海棠民兴中药材家庭农场基地里,农户锄头起落间,带着泥土清香的百合鳞茎被小心挖起,分拣时特意挑出的小鳞茎又被细心栽回原地留作种子,既保收成又续生机。加工厂房内,刚采挖的新鲜百合经高山清泉清洗、打浆、漂洗沉淀后,浆粉被抖散晾晒烘干,最终化作一捧雪白细腻的百合粉。从新鲜鳞茎到优质粉体,一颗百合在农户手中完成了“身价”的跃升。
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莽莽苍苍的越城岭山脉深处,海拔1300多米的海棠村正悄然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告别“靠山吃山”的传统砍伐模式,这个苗寨村落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森林生态,大力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让黄精、钩藤,特别是硕大饱满的大叶百合在松涛林荫下茁壮生长,结出了沉甸甸的“致富果”,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试种第一年种了20多亩,今年采收时,最大鳞茎足有四斤二两。”村党总支书记邹满石语气中透着喜悦。他道出加工奥秘:百斤鲜鳞茎在当地可制10斤干粉,全赖高山冷泉之功,“若水温偏高,出粉量将骤降至5斤甚至3斤。”
农场创新“山林入股”模式,村民以自家林地经营权入股,每年按总产值5%分红。同时,优先吸纳入股村民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张仁龙对此深感满意:“每月能挣一两千元,还不耽误家里种粮种菜、养殖畜禽。”
农场负责人刘明鑫介绍,在县、乡政府支持下,农场由村“两委”牵头组建,2022年签约林地约5000亩,发展林下经济,目前种植黄精1600亩、钩藤180亩、大叶百合250至300亩。“首次试种25亩大叶百合,今年丰收,亩产约2000斤,预计收入超50万元。”
农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精准扶持。资源县文广体旅局驻海棠村第一书记李建利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全力服务好这个富民产业。”李建利介绍,“前期,我们重点协调解决了土地流转中的难题,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惠农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努力帮助农场开拓市场,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农场虽处起步阶段,但目标明确:持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药材品质,打造无公害品牌,树立资源县林下经济标杆。李建利表示,下一步将协助农场完善加工体系,推动初级药材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林海葱郁,百合飘香。资源县海棠村用智慧和汗水,在林下开辟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致富路。一颗颗饱满的百合鳞茎经过匠心加工,化为洁白的粉末,也化作了村民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映照着苗乡振兴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8-08
2025-08-08
2025-08-08
2025-08-08
2025-08-08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1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