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为低空经济人才插上高飞之翼
集美工业学校学生在调试参赛无人机的尾翼结构件
学生在校内进行无人机飞行训练。
虽然已放暑假,但集美工业学校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22级学生胡天书仍天天“泡”在无人机实训室里——他眼神专注,手上熟练地变换着各种工具,将形状各异的零件,慢慢“攒”成一台无人机,再进行控制调试和飞行测试。
墙上的时钟指针一晃,就是大半天过去。“这个流程我每天都要做一遍。”他说,“完全不会感到繁琐或者枯燥,因为这是自己热爱的事。”
这么拼,也是因为胡天书正在备战2025年世界院校技能大赛。未来的职业规划似乎也已清晰可见——考证,当一名“飞手”。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高技能飞手“日入千元”不算新鲜事:从影视航拍的震撼视角,到农业植保的精准作业;从电力巡检的高效保障,到测绘地理的精细数据采集,无人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无人机的操作也趋于专业化。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当前,厦门正全力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商业航天、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作为培育重点,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
围绕产业体系人才培养需求,厦门市人社局积极展开探索,深化技能人才评价牵引作用,将更多新职业纳入评价体系,并推动评价结果与企业用人、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深度挂钩,激发人才活力,赋能厦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哪些领域需要?
厦门市有超2000家无人机相关企业,从农业植保、三维实景建模到影视航拍都需要相关人才
目前,厦门已汇聚超2000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在我国低空经济企业资源集聚Top50城市中,厦门成功跻身前30。
无论是全国还是厦门及福建地区,无人机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市场对于专业无人机操控人才的需求正急剧攀升,预计我国在未来5年内大约需要450万名专业人才。
记者在厦门人才网以“无人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后显示有不少岗位需求,如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多个无人机从业岗位,涵盖无人机飞手、无人机教员、无人机组装调试员等;厦门市南洋学院、厦门市软件技术学院等院校对无人机专业教师也存在需求;厦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招聘无人机适航工程师,最高薪资可达近2万元。
厦门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赵增旭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农业植保、测绘等传统用途,到现在光伏板山地运输、应急救灾物资投送、三维实景建模等新兴场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需求,也催生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岗位,“如目前厦门本地农民对无人机植保的需求也在增长,果园种植户的服务订单增多。不过,农业植保飞手不仅要掌握飞行技能,还需了解农药特性、农作物生长规律等知识。”
因为风景优美,厦门也存在旺盛的影视航拍需求。赵增旭表示,无论是记录城市风貌,还是为各类影视作品取景,都需要专业的无人机飞手。“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和拍摄技巧,将无人机的飞行与画面构图、光影运用相结合,创作出优质的影像作品。”
赵增旭介绍,如今的无人机飞手并不仅仅是操控无人机,事实上一名专业的无人机飞手在行业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从基层飞手逐步晋升为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等。
如何培养飞手?
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注重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无人机飞手作为连接技术与应用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才培养成为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最早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招生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该校无人机教研室主任李绿色介绍,专业创办之初仅招收30人,如今已扩招至230人,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学校有独特的空域优势,校园50%的区域拥有500米飞行高度权限,为开展全方位无人机实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涵盖了应用电子技术、航空概论与飞行法规、无人机结构与系统、无人机组装与调试、无人机操控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与应用等内容,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无人机系统结构和飞行的基本理论,同时能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也懂无人机装配、维护和检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在集美工业学校,无人机专业的转型之路同样引人注目。2018年学院便开设“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经历从培养单纯飞手到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转变。“现在的无人机就像空中机器人,光会操控远远不够,必须懂应用、会开发。”专业教师柴源道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
该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在2025年度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该校学生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赛项中斩获团体一等奖,并将代表厦门市参加2025年世界院校技能大赛。日常教学中,该专业着重拉近课堂与岗位的距离,采用的教具均为无人机行业生产实际中的主流设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实战经验。
针对厦门产业特点,集美工业学校在近两年调整教学方向,培养会飞行、懂理论、善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设无人机航拍与后期处理、无人机航空测绘等行业应用课程,同时开展无人机编程课程,开拓学生知识面。
怎么输送人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班、定向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许献艺与无人机的缘分始于初中时的一场科技展。当时,松霖科技公司带来的大疆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让他深深着迷。尽管父母最初希望他选择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但在了解无人机的发展前景后,他们最终支持他报考集美工业学校的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
升学后他发现大专的无人机课程与中职所学有所重叠,于是选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并拓展出摄影摄像、电子产品维修、航空测绘、穿越机教学等多项技能。去年10月份,他来到厦门中科安盾智能科技研究院担任无人机研发工程师。公司专注于海陆空无人化产品定制,让他得以在专业领域大展拳脚。薪资也很可观——实习期月薪5000元,转正后可达8000元。
他的蜕变轨迹,勾勒出厦门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生动图景。无人机专业的学生,基本都能实现对口就业。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科刘科长透露,仅光伏吊运方向,去年就有多家企业来“抢人”,目前已有3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生月薪普遍过万。
近年来,厦门市以重点产业为支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不断加强。以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先后与20多家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在今年与厦门福翔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低空经济无人机技术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通过创新的育训一体人才模式,构建起覆盖无人机培训、无人机组装调试、无人机应用等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共享技术资源、共育双师团队,为区域低空经济产业升级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4月,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低空经济创新技术产教融合服务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触前沿技术、参与真实项目,实现与产业需求“零距离”接轨。
政府统筹、行业牵头、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合作模式渐成气候。除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订单班、定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既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题,也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6-30
2025-06-30
2025-06-30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