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 

传承创新 重庆酉阳让非遗焕发夺目光彩!

2025-07-04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酉水河镇河湾村连片的土家吊脚楼。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名单,包括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7个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酉阳县作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

  “这意味着酉阳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酉阳县文旅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冉四化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酉阳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当前,酉阳正大力推动传统民俗传承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转化,让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的民俗瑰宝焕发夺目光彩。

保护

酉水河畔藏着我市最大吊脚楼群

  “嚓嚓嚓……”6月14日,酉水河镇河湾村,农家院坝里不时传来清脆而有节奏的刨木声。77岁的白开贵佝偻着腰,专注地打磨手中的木料。十几岁便跟随师父学习吊脚楼营造技艺,如今,村中半数以上的吊脚楼都出自他的巧手。

  在白开贵的众多作品中,沿河而立的两河书院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河湾古寨最大的一栋吊脚楼,白开贵和十余名木匠工人耗时9年才建造完成。

  书院主人、村民单一指着房梁上精美的雕花,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你看这些倭瓜、虫鱼的纹样,都是工匠手工雕刻出来的。”

  出生在贵州的土家族人单一,对土家吊脚楼一直很感兴趣。2017年,他第一次来到河湾村,连片的吊脚楼群让他颇为震撼,但有几栋村民拆除祖屋后新建的砖墙房,矗立在木质楼群中很是突兀。“若不及时保护,这些吊脚楼将面临消亡。”单一百感交集。

  这一年,他决定召集白开贵和村里的一些老匠人,用榫卯结构手工打造纯木质的吊脚楼,保留延续匠人们的老手艺。

  “开工时我们共有十几个老伙计,等两河书院盖完,就只剩我一个掌墨师傅了。”白开贵说,那时村里会造吊脚楼的老师傅都七八十岁了,这些年病的病,走的走。老师傅顿了顿,指着屋檐上一处圆弧形的榫卯构件说:“像这样的老手艺,今后怕是很难再见到了。”

  2022年,酉阳县启动了传统村落的连片保护,以两河书院为中心,酉水河镇先后对河湾山寨215栋吊脚楼进行了系统性修复。如今,这里聚集了500余栋吊脚楼集群,最早的建筑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我市最大的土家吊脚楼集群。

  不光酉水河镇,近年来,酉阳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建立国家、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涵盖酉阳摆手舞、酉阳民歌、面具阳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200余个项目。在流淌的光阴中,这些民俗技艺赓续着酉阳的城市文脉,也成为渝东南武陵山区的文化标志。

传承

酉阳摆手舞“跳”出大山

  “大家跟着我做,预备,迈开左腿……”6月14日午后,酉阳可大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72岁的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田景银正在向村民传授摆手舞舞蹈动作。

  “在土家语中,摆手舞叫‘舍巴’,以鼓点为伴乐,反映了拉犁、播种、收割等生活场景,是土家族千百年的习俗,也是土家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写照。”田景银从十几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摆手舞,20多岁就掌握了摆手舞的核心技艺,之后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摆手舞师傅。

  为了让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田景银大胆创新,将传统摆手舞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自创了一套易学易记的摆手舞教学体系,带着村里的老老少少一起跳。

  “现在干完农活,大伙儿都会聚在一起跳摆手舞,这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村民谢传元加入了田景银组建的摆手舞队伍,不仅平时在村里跳,这几年,在田景银的带领下,大家更是受邀到湖北、湖南等地演出,将摆手舞这一土家族特色民俗带出了大山。

  “民俗文化的传承一半是‘传’,一半是‘承’,其中人是关键。”冉四化说,一些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又不愿学习和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突出。

  近几年,酉阳县大力推动以摆手舞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走进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摆手舞等教学课程,增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酉阳还建设了非遗工坊、示范基地等18个传承阵地,利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源,培育跨越不同年龄层的传承队伍。

发展

土家织锦解锁“共富”密码

  盛夏时节,在花田乡何家岩村的非遗工坊里,七八位土家族妇女正专注地操作着传统织机。她们双脚灵巧地踩着竹竿,双手娴熟地操作着梭刀,经线与纬线在指尖交错变换,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西兰卡普织锦渐渐成形。这些利用农闲时间投身织造的“绣娘”,既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也是乡村振兴的获益者。

  在土家语中,“西兰卡普”意为“花铺盖”,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织锦技艺,酉阳农村的老一辈妇女几乎人人掌握这门手艺。过去,这些精美的织锦仅用于村民自家生活,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冉四化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带动了民俗文化的产业化。

  30多岁的田果便是推动者之一,几年前,她把自己的非遗工作室开到酉州古城,手工编织西兰卡普,并加工成被套、布鞋、文创摆件等进行展销,“很多外地游客对这些很感兴趣,我们的产品不仅卖到广州、浙江等省市,甚至远销中国香港。”

  随着订单增加,田果一个人忙不过来。在县文旅委的牵线搭桥下,她与花田乡建立起合作关系,依托当地非遗工坊教授留守妇女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组建起“绣娘”队伍帮助赶制订单。

  “多的时候,我一天能做十几双拖鞋,工钱有100多元,一点不比在城里打工差。”村民吴玉华说。像吴玉华这样的“绣娘”,花田乡非遗工坊一共有30多名,“绣娘”们按件取酬,既可以在工坊做,也可以把料领回家里做,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引擎。在酉阳桃花源景区,大型舞台剧《梦幻桃源》融合了酉阳土家原生态山歌民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非物质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龚滩古镇,每当夜幕降临,面具阳戏、耍锣鼓、上刀山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上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通过产业化发展,民俗文化不仅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也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汪编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警察同志,我跑不动了,请你帮下忙!”日前,重庆两江新区公安分局大竹林派出所民警王金来在小区巡逻时,一声急促的求助声在耳畔响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就此展开。

2025-07-04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名单,包括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7个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酉阳县作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

2025-07-04

  炎炎夏日,重庆市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上千亩烤烟茁壮成长。“绿浪”化为“金叶”,让这里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连片的烟叶长势喜人,烟农

2025-07-01

  日前,记者从重庆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自今年4月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以来,截至6月27日,重庆市共发现违法线索9330条,立案查处案件2086件,收缴假冒伪劣食品3.02万公斤,罚没44

2025-07-01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7个部门共同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并

2025-07-01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5月末,重庆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61831.4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2025-07-01

  近日,重庆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在重庆市退役军人培训基地举办。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军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培训班指出,要

2025-07-01

  6月30日,重庆举行“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作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抓手,全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

2025-07-01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房产 | 公益 | 时尚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环保 | 法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运营单位:北京竣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泥洼北路6号院9号楼二层203-1520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51227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Copyright © 2025-2030 中国城乡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电话:40001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