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图书馆启动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
10月21日,首都图书馆迎来112周年华诞。作为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图书馆推出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活动为期两天,以“典藏·守护·创生:非遗的未来图景”为主题,探讨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京津冀三地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带来非遗大师课、系列讲座,并通过融合展览、展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打造优质交流平台。
首都图书馆许博书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捐赠证书
活动现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文化机构向首都图书馆捐赠了珍贵的非遗作品。此次捐赠品类丰富,包括田丽的京绣作品《大吉》、唐晟炜的邮票画《梅兰竹菊》、崔粲然的毛猴作品《学习宪法》、任志国的剪纸作品《北方民俗图》等,涵盖手工艺品、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等多种类型。这些赠品后续将陆续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展出。
交流推广活动还包括一场精心打造的非遗特色专场演出。展演荟萃京津冀三地特色非遗演艺项目,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昆曲、管子、京东大鼓相映生辉,津派对口相声、独弦琴,以及蒙古族四胡、长调的草原风情,共同交织出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图景。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铭在不同节目之间穿插相关非遗知识讲解,为观众打造出丰盛、紧凑、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文化体验。
交流推广活动同步推出“霜降寻味非遗好物”主题市集,精心搭建多个特色摊位,不但有全聚德烤鸭技艺、京绣、花丝镶嵌等京城瑰宝,还有唐氏邮票画、宫廷制香等津门绝艺,又有蔚县剪纸、任氏泥塑等燕赵匠心。读者可在其中尽情游赏,邂逅非遗好物。
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插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勤璋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开设传统插花体验工坊,面向全市招募体验者,为整个非遗交流推广活动“锦上添花”。
小读者体验“岁时歌,普天庆——传统节日里的非遗”展览内容
活动举办期间,参与者还可以欣赏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最新推出的“岁时歌,普天庆——传统节日里的非遗”主题展,聚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中华传统节日,溯其源、述其俗、彰其遗,借助艺术化手段重品岁时意象,也可领略京津冀地区节庆类非遗项目的相关典籍30余种。展览深度融合图文实物与现代科技,利用投影技术、三维模型与多点交互触摸感应等,打造光影剧场。同时创设全息交互舱,舱内数字人精准还原民国时期厂甸庙会小贩形象,可与读者实时互动,构建出虚实共生、趣味十足的交互式展示空间。展览展期一年。
未来几天,活动还将推出3场专业化的非遗学术系列讲座。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孙冬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氏邮票画”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唐晟炜新,将结合各自独特的职业身份与思考,分别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与策展、非遗记录工作、差异化定位非遗产品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上一篇:“北京花园城市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5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