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返乡青年”描绘乡村创业新图谱
五月,树山村梨花季已过,游客在茶田穿行,远处萨克斯低吟,近旁咖啡香飘,民宿院子一角,一位绣工模样的青年正专注雕刻烟斗。这一切,构成了树山村春日乡村的日常,也勾勒出一幅充满创意与情怀的青年返乡创业图谱。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围绕“文旅+”战略,积极引导青年回流,以民宿、美食、非遗、咖啡、手工艺等为载体,发展“以人带景、以景兴村”的乡村文旅新业态。截至目前,树山村已有备案民宿近20家,农家乐50余家,咖啡店、手工坊1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240人。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闪耀着一群“返乡青年”的身影。
从吃得饱到吃得妙:
用一口饭留住人心
“您要的是清蒸馄饨鸡?”中午时分,树山村戈家坞农家乐已然爆满,服务员一边端菜,一边记录着另一桌的点单。身穿灰色厨师服、语速沉稳的老板刘曰龙,正在厨房外间调配酱汁。他的菜,刚刚入选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
“乡村美食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的根。”刘曰龙2012年退伍归来,他从一张灶台、几张桌子做起,把戈家坞从小饭店做到“苏州乡村美食地标”。他的“馄饨鸡”源自童年家宴,结合非遗苏帮菜工艺精研改良后,一举斩获多个烹饪大赛金奖,也让苏州高新区的乡村餐饮逐渐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妙”。
戈家坞不远处,是俞慧的返乡创业梦。俞慧从食物衍生到一整套“乡村生活方式”体系——她创立“兰兮·乡村文旅创客工坊”,带动村民开展文创项目,从素食餐厅到手作茶点,从森林音乐会到农副产品代销,一步步助力本地增收,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年轻人返乡,村子才有活力。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树山成为更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树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一间房到一种陪伴:
让乡村成“心的归宿”
辞去酒店管理工作的俞慧,把对乡土的眷恋变成了现实。2016年,她在树山村开设“闲云舍”精品民宿,以原木风格与沉浸式文化体验营造出温润的旅居氛围,成为长三角游客喜爱的打卡地。此后,她继续拓展业态,打造以兰文化和森林疗愈为主题的“兰兮小筑”,以及融合茶艺与非遗的“笼外山秋茶室”,构建起“吃住游购”一体化的乡村文旅生态系统。
另一位返乡青年陆晓晴,则把亲子教育与田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她改造老宅创立“云雾山居”,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特色,让孩子们在梨园、茶园中体验四季农事,用绘本和玩具构建自然与童年的对话空间。“城市孩子缺的是泥巴与阳光,乡村可以给予。”她说。如今,云雾山居不仅获得国家级丙级旅游民宿认证,还通过销售“树山三宝”帮助周边村民共同增收,让这间山村民宿成为儿童成长的田野课堂、家庭关系的疗愈空间。
从城市返回到故土: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在树山村的一隅,90后陈希迪将“栖枝文艺咖社”打造成了独具气质的文化会客厅。她用虹吸壶萃取咖啡的风味,以读书会、文艺沙龙连接城市与乡村、个体与社区。
“我们希望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如今,这里不仅是咖啡馆,更是精神驿站,是创作者、亲子家庭与游客的“灵感现场”。
不远处的烟斗工作室内,青年匠人李哲嵩正专注地雕刻木材。他曾是建筑设计师,2020年落脚树山后,创办个人烟斗品牌,融合苏工苏作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他说:“城市逼仄,乡村可以专注。”他的作品成为连接城市匠心与山野灵气的媒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手工艺爱好者前来探访。
这一批青年文旅创业者,有人手持锅铲,有人泡茶煮咖,有人雕刻木器,他们用热爱和技艺,让传统“可亲近”、文化“可消费”、乡村“可安居”。
他们的返乡,不是退回,而是出发;不是模仿城市,而是在故土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每一个返乡的青年,都是树山这座村庄的灯火点点。他们让一口饭、一杯茶、一张床、一件物,一草一木都焕发着向往的光。
未来,这些灯火终将汇聚成光的海洋,照亮乡村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郑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城乡观察网,所有自采资讯(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4000123612
相关阅读
2025-05-19
2025-05-16
2025-05-15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